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贺军:宏观政策要有主心骨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时间:2010-07-08 14:54:00

最近,国内关于今后宏观政策走向的讨论又多了起来,分歧不小。由于上半年已近尾声,对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分析和政策建议正在准备之中。据称,不少体制内的智囊机构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研究,围绕下半年的政策提出建议。而中央领导也没有闲着,先后赴全国各地进行调研。

从当前各种意见来看,分歧的核心在于:下一步宏观政策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据了解,在目前的政策建议报告中,所提的首要问题各异,有的认为应该改革先行,有的提议结构调整要加大力度,还有的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防止通胀。但据称最受领导层重视的,还是“保增长”或者说防止经济二次下滑的建议。

确定首要问题很重要,因为这决定着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思路。在我们看来,如果中央再次把“保增长”作为下半年的政策重点,则意味着今年的宏观政策调整仅仅持续了半年,就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拐弯。导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国际经济形势低迷,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加剧了市场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也引发了中国对外部需求萎缩影响中国出口的担心。因此,宏观政策开始出现再度转向的迹象。

然而,这种政策转向也太过于剧烈了。回顾2008年以来的变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2008年上半年,国内政策仍然是防止过热的紧缩式调控;随着2008年8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宏观政策立刻转为强刺激政策,财政、货币政策转为极度宽松,宏观政策目标聚焦到了“保八”;刺激政策持续了大约一年之后,中国2009年成功“保八”;到2009年末,在“保增长”无忧的背景下,政策开始逐步收紧,以抑制潜在的过热风险。2010年一季度的高增长以及房价疯涨,进一步刺激了紧缩政策的出台。但近两个月的欧洲债务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市场波动,又一次扭转了政策方向,“保增长”有可能再次成为焦点。

在金融危机的外在冲击下,宏观经济政策当然要因时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操作一定要与外围环境形成极端对立,进行大幅度地反向调控。在中国的特殊体制下,中央政策的剧烈调整,往往会因为部门和地方“讲政治”的原因而被不断放大,形成一种反向的“政策共振”——宏观政策大幅波动,扭曲了市场环境,融资环境剧烈扩张再剧烈紧缩,这对市场环境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形成对企业的风险。就连地方政府也感叹,这种政策摇摆让他们“找不到北”。

在我们看来,这反映了中国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一个问题:政策缺乏“主心骨”。这不是说宏观政策缺乏基调,而是指缺乏对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长远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坚持。以金融危机为例,身处重灾区的欧美央行大量“放水”是应该的,但中国的情况与欧美不同,“放水”的力度也应该与此不同。在政府催逼下,2009年新增人民币信贷创下9.59万亿元的天量,这到底是中国市场的真实需要,还是强刺激之下的矫枉过正?今年上半年的政策调控,实际上就是在为去年的过度政策纠偏。但很不幸的是,这种纠偏又变成了另一种矫枉过正。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经济既深入参与全球化,也有自己的特点,必须从更长远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问题,才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才不会经常出现“情绪化”、过度化的调控。否则,政策制定者过了瘾了,但对市场的伤害极大。从政策制定者来看,还是应该摸清中国的现实情况,以我为主,兼顾眼前与长远,尤其是对一些战略性的问题,要从长计议。这样,中国的宏观政策才会有主心骨。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