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张永军
近期一种流传较广且被少数美国国会议员引用的说法是,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在2001-2008年期间损失了24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这一说法,出自美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所(EPI)研究员斯科特研究报告中的结论。笔者认为,对华贸易影响美国就业的说法难以成立。
评估方法存在重大缺陷
斯科特评估贸易差额对就业影响使用的是投入产出法。他依照美国商务部和劳工统计局所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数据,计算出反映不同产业间产出指标和就业指标相互联系的系数,在此基础上将贸易流量指标与就业指标联系起来。
斯科特研究方法只考虑了进出口差额对总需求的影响,而没有考虑进、出口在改进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进口在改善供给、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不可能拥有自己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也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如果没有这些产品的进口,美国很多产业的生产能力就不可能充分发挥,美国的总产出就必然要明显低于进行贸易活动情况下的产出水平,美国的劳动力需求必然会因此而明显减少,失业将因此而增加。贸易活动能够使本国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短缺资源得到弥补,这正是贸易活动能够使得贸易双方受益的重要原因。但斯科特只看到了进口对美国就业的负面影响,显然不全面。
斯科特方法的另一个重大缺陷是,在斯科特的研究过程中,对于批发贸易、零售贸易和广告业等部门就业受贸易流量的影响,被假定为零。他显然忽视了进口商品后续分销服务过程中所吸收的大量就业人员。由于批发贸易、零售贸易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强,占美国私营部门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20%。斯科特将对美国就业影响如此之大、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又如此密切的行业,假定进出口对其就业的影响为零,如果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有意忽视,实在是难以理解。例如,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采购大量商品在美国销售,使得它从美国雇用了数十万人员就业。在斯科特眼中,只看到了沃尔玛进口中国商品对美国制造业部门就业的影响,而对沃尔玛所吸纳的就业视而不见。
再者,将所谓就业损失量分解到国会选区更加不合理。我们知道,美国的每个州分为数量不等的国会选区,由于国会选区的产业体系健全程度与全美国相比要差得多,就更加容易存在产业短板。如果某些进口产品在国会选区内根本就不生产,进口此类产品也就不存在替代当地就业的问题。因此,将所谓就业损失量分解到国会选区的做法就更加不合理。
正是由于斯科特分析方法中存在这样的错误假设,使得斯科特方法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其模型得出的分析结论容易出现明显错误。
结论与事实明显不符
据斯科特的结论,2001-2008年期间,美国有240万个就业岗位因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而损失。这样的结论不仅因为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而存在较大偏差,与美国的经济运行情况也明显不符。
首先,美国失业率与外贸逆差走势相反说明其结论错误。根据斯科特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美国贸易逆差较大时,由于大量就业岗位因贸易逆差而损失或者被国外替代,其失业率应该比较高,反之亦然。因此,美国失业率应该与贸易逆差呈现同向变化的情形。但实际情况是,美国失业率与外贸逆差走势相反,在2006年美国逆差规模最大、占GDP比例最高的时候,同年美国失业率恰恰处于4.6%的较低水平,明显低于美国5.6%左右的长期平均水平。
其次,我们按照斯科特的方法,估计了近年来美国外贸逆差对美国就业的影响,我们能够看到,在2005-2007年,美国因贸易逆差而损失或者被替代的就业人数,将超过美国的失业总人数。这意味着在这些年份,如果美国实现了贸易平衡,美国不仅将消灭失业,而且愿意就业的劳动力还不够美国使用。如此一来,美国实现充分就业将变得非常容易,只需要通过实现贸易平衡就可以实现了。但显然难以置信,与美国贸易大体平衡时仍然存在失业的事实明显不符。
正因为分析方法存在明显缺陷,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报告发布后,就受到了美国卡托研究所和美中商会的批评。我们希望这样的报告,不要误导了美国国会、政府和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