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个别地方发生了一系列劳资矛盾纠纷,是否可以因此认定今年是劳动力市场上一个变动激烈的年份,或者说代表了劳动者意识的觉醒?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表示“还不好判断”。
他是在近日于复旦大学举行的“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差距:挑战与政策”圆桌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
李实认为,目前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依然还是非常局部的,只能当成个别现象来看待。
虽然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尚未出炉,但作为收入分配的一种途径,今年以来多个省份纷纷调整最低工资。
然而,最低工资属于单项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改革则牵涉到是要对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入手的整体宏观设计。
李实认为,收入分配制度不像单项制度那么容易改革,涉及到管理体制问题,下一阶段的重点应该在再次分配上。“在这几年,政府应该能够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再拿出一部分钱能够解决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问题。”
不过,对于一些学者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李实表示并不赞成。在他看来,此时的中国和上世纪60年代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日本所处的大环境并不相同,不具有可比性。
日本提出“收入倍增计划”时,由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建设,并完成了刘易斯拐点,其劳动力市场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劳动力和资本处于对等的地位。所以通过提高企业的资本投入,自由市场的力量必然会带动收入的迅速提高。
李实认为,中国尚存在劳动力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而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可能要更多地依靠政府行为。因此须谨防政府行为对劳动力市场过度干预,避免带来劳动力市场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