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众而言,GDP很难与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支出、房价菜价联系起来。实际上,GDP在政绩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对一些官员,这个数字攸关前途。GDP造假也因此而屡禁不绝。
虽然很多专业人士也在反思GDP的局限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近期发文阐述GDP的“不能”——由于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财富的增长以及公共服务等,所以也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现实却是许多地方官员仍有严重的GDP崇拜。这也难怪,要写进总结,广而告之,不看GDP,看什么?民生、口碑都只是“软实力”。数字才是实打实,集中在文件,可纵向衡量,可横向对比,“有了GDP,走到哪儿都神气”。
GDP造假,由来已久,病灶已深。从新修订的统计法实施,到此次大规模检查,可谓下药也猛。然而对于沉疴,运动式的执法检查,效果有限。
宣传动员、开展自查、组织抽查、整改处理和总结,这样的“路线图”,看起来完美,却有形式主义之嫌。检查时严打,一阵风吹过,却易故态复萌。自查抽查,灰色空间甚广,效果相当有限,整改处理和总结也就难免例行公事。运动式执法检查本身,就意味着常态性监督的缺席。
“依法管数字”,也需常态化、规范化。GDP造假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怎么造假、造了什么假,却鲜有曝光;统计数据注水也屡见报端,却很少看到有人被问责。期待这次执法检查能严肃查处,更期待法律对统计数字常态化的护航。
要遏制住统计数据注水,法律和执法检查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破除唯GDP论。去年10月,中办曾专门发通知,要求形成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各地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只有这个专业数据与政绩脱钩,注水的GDP才能真正干爽;也只有当政绩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着民生的温度、和谐的内涵时,统计造假才能真正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