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姚总经济师说的的确是事实,房地产不仅是带动我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功臣”,也是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学者统计,房地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接近20%,占GDP的比重接近10%,真正实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和“尾大不掉”属于一个核桃的两个半边,不能动摇的结果必然是大量资金流入这个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从而不断推涨房地产资产价格,让居民更加买不起房,也让政府越来越难以处理。既然房地产作为支柱毫不动摇,那么房价节节上涨自然也会是毫不动摇的,对于当前高房价已然承受不起的消费者,似乎也要离自己“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越来越远。
对于当前的楼市调控,有人戏称是“打到了棉花上”,地产商也频频显露出未受影响的乐观心态。因此,即使京沪杭等主要城市的成交量在新年伊始就普遍下挫,北京新房和二手房交易量相比较去年12月分别下降了56.6%和73.8%,但房价却依然坚挺。广东省房地产协会会长甚至公开表示,未来30年内房价不会降,房价下降只是一个良好心愿。他的底气无疑来自“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这样一个认知。
但是,房地产从来不会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同时也是民生问题。在北京,四环以内的房屋均价已经超过2万元/平方米,普通收入的消费者根本无法承受。如果将房地产不仅看做是当前,而且也是以后的支柱产业,政府光靠建设保障房是很难解决消费者买得起房的问题的。
房地产业可以是眼下的支柱产业,但如果成为长期的支柱产业,那将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畸形化。在保增长的前提下,房地产有理由成为支柱产业,因为其具有投资短期见效的特点,但当经济已经有所起色,出口和消费开始回暖的时候,调结构就应该摆上议事日程。当房子成为一个家庭穷尽一生积蓄才能购置的东西,那么其他方面的社会消费将很难撬动,因为忧心忡忡的消费者需要为未来不确定的预支消费储蓄。
同时,房地产业虽然关联度高,但是其所带动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或者生产低附加值的产业,比如建筑钢材,本来已经成为各大钢厂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却因为房地产业的带动而风生水起。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势必也将对别的产业形成资金方面的挤出效应,从而弱化其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形成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