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九个月前,作为国内专车开创者出现的易到根本没有勇气和实力对垒滴滴等强劲敌手,曾经凭借小而美路线稳居一线的历史仿佛过眼云烟,身为创始人的周航也不得不感慨,彼时已经站在了悬崖边。
万幸的是,乐视入主易到246天后,易到不仅赢回了市场地位,又再次开创了行业“生态玩法”的新模式,有了足够底气与滴滴、优步并肩成为当前专车市场三股并存的强势力量。
必须承认的是,若比拼绝对的市场份额,优步、易到肯定都比不过已经盘踞了八成市场份额的滴滴,这是疯狂烧钱过后的结果,但各家专车公司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光靠便宜可以引来用户,但这是弱捆绑性的,若有更便宜的出现,消费者很容易流失。至于如何留住还得靠专车后程的体验和增值能力。悄然间,专车市场内一场生态大战已蠢蠢欲动,各家公司从烧钱抢客,都开始转向通过打通全产业链,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而这也成了专车平台寻找盈利的重要突破口。
从这一维度看,三家公司新一阶段的搏杀已经开始。滴滴坐拥巨大市场份额,生态化方面尚在初步扩展阶段,优步创造的生活生态系统在其他国家已经有了成熟模型,易到虽是后起艰难猛追,但生态化方面有乐视模式背书,加之半年多的化反,已经初具规模。从这个角度讲,易到开创了行业的一个新玩法,在生态大战上,已经率先突围,闯入了无人区,没有经验告诉它前方该怎么走,交给易到的是通过实践去证明生态玩法的每一步是对还是错。
专车已进入三国时代,各家有各家的弹药,之于未来,谁会一统天下,还是继续分邦而立,尚不可知。
易到:站稳先机打造生态
李彦宏、马云、马化腾抢占了互联网转型的先机,成功建成了现在的行业巨擘BAT,他们也都曾被质疑过、彷徨过,正如以乐视为代表的生态玩家的现在。即便是在五年前,乐视超级电视、手机、汽车还没问世,创始人贾跃亭的很多构想都被业界讽刺为吹牛。质疑一路跟来,现实是,五年过后,囊括七大子生态的乐视生态系统已经初具模型。乐视成了行业颠覆者,成了串联起不同业务形态的最典型的生态玩家。
抢了先机,即意味抢到了市场,当别人还在为硬件四处寻求合作方的时候,乐视已经开始在会员体制、如何实现各环节化反深度研究,快出竞品不止一步,而这往往是决定公司未来行业地位的关键。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时间对于各家公司而言,有时就是生与死的天壤之别。
被乐视收购的易到正沿袭了母公司的基因,利用这半年多,同样抢到了专车市场生态化的先机,再次站到了开创者的位置。6月21日,易到用车宣布更名换标,意味着公司正式进入构建专车生态新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还标志着整个专车行业进入了生态化阶段。
易到所要创造的是:共享汽车生态。这一生态把与出行、车生活相关的一切人和资源都连接起来,既是汽车行业服务的入口,也是广告流量变现的平台。今后易到不再只是提供简单的从A点到B点的位移服务,在这个生态里,与车相关的所有需求都可以解决。另外,易到的流量和会员也向生态伙伴开放共享,入口价值会真正实现最大化。
从模式上,与乐视生态模式略有不同的是,易到生态由“平台+服务+应用+终端”四个环节组成。易到生态的用户主要涉及乘客和车主两方,也正是以此两者的需求为基点延伸,构建一个共享闭环。乘客端,不再只是停留在提供专车、拼车等位移服务,而是将消费、购物、娱乐等嵌入,形成一整套“全生活场景”服务,在司机端,以车服务为基点,向二手车买卖及相关的保险、消费贷款、理财等业务延伸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
在专车行业里,易到是第一个完整的阐述了生态模型的企业,而且,经历了过去与乐视的化反,已经初步实现了两者间产品到会员的贯通,换句话说,乐视的硬件及内容已经转化为易到的增值服务,首个专车生态雏形已经显露出来。相比滴滴、优步两家强劲敌手,易到在生态化反上不可否认的已经先走了一步。加上有乐视完整的生态背书,这势必将成为易到未来与劲敌抢市的优势所在。
不过,对于易到而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培养更多的专车用户进场。毕竟现在专车渗透率才只有1%,还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让易到等竞品在数字维度上赶超滴滴。另外,作为开创者往往还面临着如何说服用户接受他们的玩法,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尝到先行者的甜头、把稳行业的地位。
滴滴:弹药充足方向未知
毋庸置疑,对于滴滴,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了八成的市场份额。也正因此,滴滴拥有了来自多方的资本青睐,就在本月中,滴滴宣布已经完成新一轮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新的投资方包括苹果公司、中国人寿及蚂蚁金服等。腾讯、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等现有投资人也都参与了本轮融资。而此时,也正是易到大额充返的高峰期,表面看来,滴滴正在为保住自己的市场准备弹药。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与滴滴融资同时,它的去年以来的补贴大战劲敌优步也宣布了获得沙特公共投资基金35亿美元投资。两笔天价融资“输血”同时到来,让行业嗅到,一场更加疯狂的补贴大战将一触即发。不过,在谈及新一轮融资时,滴滴总裁柳青的一席话还是让行业看到了些许改变。滴滴也意识到,移动出行领域刚刚起步,中国市场渗透率仅为1%,尽管空间巨大,但并不是滴滴自己单枪匹马能做成的,“能带来最大战略价值的合作者才是滴滴想要的。”柳青说,所以滴滴一直在寻找像腾讯和阿里这样的战略投资者。
很明显,各家公司都已经看到了靠干烧钱抢市的时期已经过去,而且这种模式劳民伤财还可能危及性命,滴滴、优步近来优惠力度已经锐减,易到也宣布六月末将结束行业内史上最大优惠力度的100%充返。
补贴之后,滴滴也已盯上了生态玩法,此前滴滴获得苹果公司10亿美元融资,很大程度上就被行业理解为,苹果借用滴滴通道加码中国出行市场,进而,滴滴也将成为苹果汽车生态版图的一大重要环节。事实上,滴滴在专车之外,已经初步尝试了外延扩展,有消息称,滴滴今年3月通过香港子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全资子公司“众富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此举标志着滴滴正式涉足汽车金融领域。
不可否认,资本和用户量是滴滴的优势,但生态的构建,滴滴尚需时间补课。若学习乐视,各方面单干,不仅时间长,很可能错过最佳生态构建时期。抑或拿来腾讯、阿里等股东现有资源,但是非一体化的资源,往往面临极高的融合成本,同样需要较长时间的嵌入、磨合。多元化股东,还面临一个问题是,对标的未来发展建设的意见难以统一,想必从阿里、腾讯到苹果,对于滴滴都有自己的一番规划,而这很可能影响到滴滴的未来生态走向。
优步:能否跳出本地化魔咒
优步是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在美国鼓励专车发展的政策环境下迅速壮大成了共享经济的典型,也成就他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私营创业公司。
在国外,优步也在打造自己的一套生态模式,已有UberEATS(餐饮业务)、UberRush(快递业务)、UberLife(优生活)等与生活方式相关产品。和滴滴疯狂抢市两年后,优步在中国市场也感受到了生态玩法的重要性。就在近期,优步中国宣布“优步+旅游”战略全面启动,该战略将携手旅游、航空、酒店等行业的诸多合作伙伴为数亿来中国的旅行者打造无缝体验。据介绍,除此之外,优步在中国还将以“优步+”的方式,推出更多和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和体验。
一直以来,国外互联网企业在其他国家可以做得风生水起,但到了中国往往会遭遇“本土化魔咒”,有的甚至短命而归,所以,业界有一种论调,国外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其发展前景均不被看好。这其中除了商业规则、商业环境存在差异外,政策环境不同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在美国,专车成为缓解交通、政府鼓励的手段,也因此孕育了优步这样的行业独角兽。然而到了中国,政策层面现在依然不够明朗,有业内消息称,专车新政将很快于7月初公布,规范了行业,但也可能会收紧专车平台的拳脚,对私家车引入等可能产生影响。
不可否认,优步确有先进的共享基因,有足够的经验支撑他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但和滴滴与易到多一步的是,优步还需要时间本地化。而且,在国外环境下形成的生态系统,能否成功平移到中国尚不可知。前期,优步凭借大面积烧钱,确实抢到了一些市场,但这种绑定并不牢固,现有滴滴疯狂布局,易到强势崛起,留给优步验证自己的生态系统能否落地的时间并不多。到最后,优步能否真的逃出“本地化魔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