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调查>

宁浩:电影行业的春天来了 尽量不让投资人亏钱

来源: 中国企业家 时间:2013-12-20 17:19:15

  这是《疯狂的石头》成功后带来的启发,它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中低成本商业片不但可以存活,而且大有其商业空间。宁浩认为,良性市场应该是1000万到4000万的区间,这个区间是主体投资市场,投资量应该占到整个电影产业的70%以上,而整个市场应该是个枣核形结构。

  “《泰囧》是一个信号,就是你别玩那些乱七八糟的了。”宁浩说。在他看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很荒诞,甚至包括大家对《疯狂的石头》的肯定,是市场需求把他能力放大了,可能自己刚刚做到了及格,但是就这一点观众就已经很开心了,时势造英雄。《疯狂的石头》如是,此后的《泰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如是,甚至《小时代》也如是。但这中间都没有宁浩的身影了,是宁浩江郎才尽了吗?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安全距离

  

  

  宁浩承认,《疯狂的石头》之后拍的电影都不算成功,包括《黄金大劫案》。

  而在尹哲看来,正是《无人区》的延迟上映,才有了《黄金大劫案》的诞生。“宁浩是对投资人非常负责任的导演,他有时候迫于投资的压力,接了活就不得不做,而且尽量不让投资人亏钱。”而在后来宁浩做了很多反省,认为“无人区”搁置的这几年,他做了很多“应景式创作”。

  “这没办法,因为你遇到了雷区,你只能换个安全一点的边界,不可能再去踩雷嘛。”宁浩对《中国企业家》表示,真正的艺术家是有话就说的,而自己是职业导演,是按照标准生产件去生产,一旦进入程序化的生产,电影就是一个工业,自己也就是一个工匠而已。

  看上去,宁浩很坦然地接受了这种妥协,“拍电影这事,就是应该跟产业化混一起,没什么不好。”他又指了指旁边的房地产高峰论坛,“我们应该感谢房地产商,如果不是他们,中国电影的银幕数不会从四千多块增长到一万五千多块,而且还在增长。”宁浩拍完《无人区》后成立工作室,当时尹哲、黄海、潘肖都是工作室的元老,并被戏称为“三大金刚”。

  四年过去,潘肖去了华纳兄弟任职,黄海则成立自己的编剧工作室,只剩下尹哲一人还留在宁浩身边。出生于1977年的宁浩自称“天资平平,青春期里做过半吊子文艺青年”。他听崔健、枪花、山羊皮,组过乐队,还读先锋小说,以25岁“高龄”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期间靠拍MV赚钱,宁浩结识了现在音乐圈的大佬宋柯。“我请宋柯吃饭,跟宋柯聊,说你得给我发活儿啊,宋柯及时地出现了,这就是有良心的资本家啊。”宁浩大笑,而现在,“连宋柯都改行卖烤鸭去了,你说中国还有什么人能坚持做音乐?”

  这对于宁浩来说是最大的痛苦——“人家说电影行业这几年很火啊,很赚钱啊,一部电影都上10亿了,甚至说中国可能几年后能跟美国并肩了,我觉得特别可笑。”宁浩对《中国企业家》说,说到底只是在物质上提高了,但不代表创作上进步了,正相反,他觉得能说的越来越少。这还不只是电影的事,而是整个文化圈的事,“我们不能指望《爱情买卖》代表我们音乐的最高水准吧?”

  作为一个有强烈自省精神的人,宁浩甚至在拍完《黄金大劫案》后对媒体做出了“检讨”,认为自己这6年“走了弯路”。“不能说《黄金》是失败的,毕竟从投资上,没亏钱。”尹哲表示,但不能否认的是,《无人区》的推迟上映改变了宁浩的创作心态。

  “你总得从一个小孩变成一个大人。成长是必然的,是要走向成熟。”宁浩承认,《无人区》的上映版经过了删改。“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以前我拍《疯狂的石头》,可以随便拍,现在我必须要考虑,你宣扬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你不能像古惑仔一样在电影里持刀砍人,那就必须得换个方式去表达,不那么暴力、血腥地去表达。”

  你看,对于触碰“火线”的敏感现在已经渗透了宁浩的血液。宁浩曾经想过要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改编成电影,但在跟团队讨论了好几个月之后,始终没下决心。他不像以前一样那么“无畏”了,而是必须选择继续在安全的区域内“冒险”——他的下一部作品,据说是个“治愈系”的喜剧。

  说到底,这是一个宁浩愿不愿意被市场化裹挟的故事,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以至于大家忽略了他在《无人区》里的理想主义。这一次,36岁的宁浩能像他所形容的“艺术家”前辈姜文一样,站着把钱给挣了吗?

作者:  责任编辑:杨鹏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