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调查>

宁浩:电影行业的春天来了 尽量不让投资人亏钱

来源: 中国企业家 时间:2013-12-20 17:19:15

  一部电影,拍了四年,诞生一个双料影帝和一个“十亿票房俱乐部”导演,也改变了一个商业片导演的内心。穿越雷区之后,宁浩开始审视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的安全距离

 

  

宁浩:电影行业的春天来了 尽量不让投资人亏钱

  在《无人区》的首映上,宁浩露出一种“混不吝”的痞气,“我又不是姜文,不想做个艺术家,就靠这个混口饭吃。”虽然等足了四年才上映,但他也一点没“劫后余生”的庆幸,反而挺淡然,倒是对舆论的一片奔走相告表示吃惊,“连我都没觉得(延迟上映)这事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就觉得这事弄不成就搞下一个,没什么可纠结的。”

  这一次,宁浩终于站在了“风口上”,贺岁档,黄渤、徐峥、宁浩的“铁三角”合作,又加上“被禁四年”的饥饿营销,《无人区》上映一周就创下了1.4亿元的票房。不过,宁浩对自己的认识依然清醒,“我就是这个二流时代的三流导演。”

  在《无人区》首映礼上,旁边恰好是“中国房地产发展高峰论坛”,人流如织。宁浩特意多看了一眼,并对旁边的徐峥露出会意的微笑,“《无人区》首映跟房地产论坛放一块,这事儿挺绝妙的。”

  这些像是对过去这四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场寓言。

  一个好故事的标准

  “为什么《无人区》四年前不能上映?”在首映式的媒体见面会上,有媒体如此发问。“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旁边的黄渤双手一摊,作无奈状。

  其实这也许并非明知故问,对于四年前的风波,虽然宁浩并不愿意多提,但四年间的变化太多,以至于对于媒体来说,突然宣布《无人区》上映,有点措手不及。

  10月9日,正在赶拍新片《玩命邂逅》的宁浩突然接到了《无人区》通过审查可以公映的通知。尽管在反复修改上映日期后,宁浩和他的伙伴们都感觉有点麻木了,但接到审核通过的消息,宁浩当天还是开了一瓶红酒。这纸公文被宁浩开玩笑说要“裱进相框里”,挂到工作室墙上,以纪念这段有重量的岁月。

  拍《无人区》的想法,源自他2004年中蒙边境时拍《绿草地》的一段真实经历。他在中蒙边境一住好几个月,从内蒙古找到一些当地演员,却发现这些人基本上没有“社会性”,常常戏拍到一半就去喝酒,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他们暴露出人身上本质的动物性的一面。《绿草地》拍得不大顺利,宁浩却由此开始思考人性跟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看似开放,实际封闭,人身上的动物性和社会属性的冲突就会凸显。这个想法就是《无人区》的雏形。

  在宁浩工作室的元老级员工、也是宁浩的师弟尹哲看来,宁浩身上有种科学家跟艺术家混合的气质。“他几乎一闲下来就会想故事,在本子上记下来,然后一有空就会完善。”尹哲评价道。宁浩也对本刊表示,一开始只是想到“两只猴子”的故事:两只猴子在树上摘桃子吃,总有被老虎爬上来吃掉的危险,猴子发现了一种方法,只要两个结成一个团队,一个放哨,一个摘桃子,老虎来了就来得及逃跑;但是,其中一只猴子在放哨的时候,另一只猴子也不能把桃子吃完,要留下足够的桃子给伙伴。这个故事被他视为对人性的一种隐喻:人性本恶,但有向好的可能,这个可能就是利他主义的部分。

  宁浩想做这样一个实验:用西部片和公路片的壳,实际去讲人和环境,以及人性善恶之间的关系。

  在《无人区》之前,中国上院线的国产影片里还没有“公路片”这个类型,《人在囧途》第一部2010年上映,而《无人区》拍摄则是在2009年。

  “中国的类型片现在还是一个扯淡的事。”宁浩表示。他认为之所以美国有那么多类型的电影,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中国的单一意识形态不可能产生美国那样的文化结构和层次,只能产生我们自己的相对较少的、单一的类型片种。在这种大环境下,在中国做类型片还是一个“无人区”。

  什么类型片值得探索?在《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之后,宁浩想放弃自己熟悉的“多线程叙事”结构的安全边界,跳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我做的‘疯狂’系列都是荒诞喜剧,说到底并不是最主流的类型。而美国主流的黑帮片在中国也找不到土壤,”宁浩告诉《中国企业家》,他想尝试“本土化”好莱坞的西部片。在他眼中,汽车已经不是奢侈品了,是大众消费品。中国的高速公路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公路文化也已经形成。在宁浩的预想中,《无人区》比起“疯狂”系列来说,能表达更多的东西。在2010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他用了20多分钟来阐述缘起:人性的社会属性、西方宗教的原罪和救赎、宇宙的存在和扩大、甚至雄性花粉和男人花心的联系……但在时隔多年后,他对记者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好玩儿。”

  他甚至懒于去“阐释”创作动机,在三年后的宁浩看来,那是很幼稚的事情。“一个好故事的标准,就是观众能把电影看明白,而不是依靠评论或者导演访谈之类的东西才能搞明白。”宁浩往沙发上一靠,露出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

  《疯狂的石头》是宁浩个人事业上的里程碑。这个29岁的年轻导演首部进入院线的作品,以300万元投资罕见地赚回了3000万元票房,并让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最受商业瞩目的新星,据说中影的韩三平主动找到了宁浩,要给他投资。但在2009年拍摄完成以后,这部电影却爆出未能通过审查的消息,而且一搁四年。

 

  

宁浩

  在这四年中,宁浩都干了什么?四年时间,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他片中的主演,也经历了命运的起承转合,“电影行业的春天来了。”宁浩靠在采访间的狭小角落里,突然抬头说了这么一句。

  《人在囧途之泰囧》创下了10亿票房,而这个纪录在宁浩看来“恰逢其时”,更确切地说,是“类型片”的春天来了。徐峥在创作《泰囧》时跟宁浩有过无数次交流,宁浩给他的一条最明确建议,就是“做类型片”。

作者:  责任编辑:杨鹏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