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调查>

反腐风暴席卷民航:航线寻租二十年黑洞曝光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时间:2010-06-21 06:47:23

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内航权,还是国际货运航权,负责审批的关键部门,都是张志忠曾执掌的民航总局运输司。多位民航业内消息人士称,张志忠是由魏景波供出,直接导火索却是十几年前的俄罗斯货运包机航线,涉贿金额30万美元。“这或许是当年魏景波为获得包机的答谢。”一位熟悉张志忠的人士猜测。

张志忠是山西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后于长江商学院进修,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自1987年起,张志忠先后担任民航总局国际司副司长、国航副总裁、民航总局运输司司长、规划财务司司长等职。在任职国航期间,张志忠还曾担任国航巴黎办事处总经理,在巴黎工作多年,同行评价他“颇具国际眼光,为人比较耿直,有意见敢于表达”。

很多人对年届甲子的张志忠出事颇感意外。张志忠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老实”,说话山西口音很重,慢条斯理,不善言辞。不过,一个与张志忠交往超过20年的民航业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身居要位多年后,原本“老实厚道”的张志忠对于各种利益交换实际上已经很“坦然”。

据接近张志忠的消息人士介绍,首都机场前董事长李培英出事后,张志忠于2007年“空降”首都机场接任总经理,几年来在首都机场处事极为谨慎,本就不善言辞的他更加寡言少语,对于重大事件基本不表态,表现异乎寻常的低调。即使在私下,张也甚少谈工作,只谈局外事。他曾多次向友人“交心”:“无心恋栈,只望能‘踏踏实实’退休”。

2010年1月,民航局副局长宇仁录和首都机场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黄刚,因设备采购涉嫌收受一家以色列公司大约300万元贿赂,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除党籍、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两个月后,张志忠即提前退居二线。当时,张情绪低落,还曾半开玩笑地说,“什么时候我也向李局(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自首去。”信不虚言!

隐身超人

“后来变成凡是想拿到重要航线航班时刻,就必须找这些人。所有的规则就失效了”

2003年,就在张志忠离开民航总局运输司司长职位的同时,雅宝路富豪们的俄罗斯寻宝之路,也面临转向。

随着中国加入WTO,货运代理和航空业逐渐开放,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秩序渐复正常,中欧贸易的高速成长期逐渐过去。2001年底,当时的外经贸部公布了《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规定》。按此规定,外商可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营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三年后可独资。一年内,中国就批准设立了约300多家外商投资国际货物代理企业。2006年7月,民航总局放宽国际货运包机规则,审批时间和寻租空间收窄。

当生意不再危险,审批不再紧张,竞争更加激烈,贸易的利润也大幅缩水,有人选择了卸甲归田。2003年底,张志忠离开运输司司长职位同一年,魏景波也注销了联洲航空服务公司。

也有人转入其他行业,做起了其他与物流仓储相关的生意。2007年5月,在雅宝路上起家的林德公司创始人庞玉良,筹资1亿欧元全资收购了德国帕希姆机场,获得了机场及周边850公顷土地的永久产权。他还成功游说河南省政府,由林德公司、河南省投资集团、郑州市建设投资公司、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管理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郑州航空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林德拥有51%的控股权。2007年底,河南省政府耗资10亿元扩建新郑机场。

还有人找到了新的冒险机会。2005年5月,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首次访问大陆进行“破冰之旅”,为海峡两岸两党领袖60年来首次会晤。当年,两岸贸易总额首次突破800亿元。在此之前,以富士康、台塑为代表的台湾企业已纷纷赴大陆投资。但是,由于两岸尚未实现真正意义的“三通”,两岸之间的货运和客运飞机,必须经停第三方地区,方可通行。如果是货运,还必须在第三地将货物拿下检查,再装运起飞,既费时费力,又增加成本。一位福建商人从中发现了需求。在2006年至2008年底的三年间,他模仿当年的秀水模式,在两岸之间提供便捷便宜的货运服务。他先是设法拿到了菲律宾一家航空公司的货运航班代码,并取得民航总局的批准;又辗转从塞尔维亚租来一架货机,通过关系获得菲律宾空管局的同意,从大陆起飞,经菲律宾上空不落地,直接飞往台湾。他冒险不小,获利不菲。

福建商人代理的主要是在大陆开设代工厂的台湾企业的物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富士康。2008年12月15日,两岸货运直航包机正式开航,这位年轻富豪的生意也宣告结束。他后来也成立了一家航空代理公司。2008年之后,又通过在中部某省会城市机场附近拿地,并将土地租赁给货运和物流公司,转型为物流服务企业。

商人逐利而居,再正常不过。与高度管制的民航业逐步放开相同步,民营企业野蛮生长,敏锐发现市场需求,并成功利用各种闲置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成王败寇,本来不足厚非,但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转型为纯粹依靠与掌握航线时刻审批权杖的官员合谋来贩卖权力为生的时候,他们已经从市场机会的发现者走向了权力市场化的变现工具。官员设租与企业寻租循环往复,权力的市场价格逐步厘清。

“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个别人这么做,后来变成凡是想拿到重要航线航班时刻,就必须找这些人。所有的规则就失效了。”一位在民航从业多年的资深人士总结说。

 

凭借早年在民航系统打下的深厚根基,当年的一些“包机大腕”成了业内隐身超人。客运航线逐渐成为了各家航空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靠客运“包机”起家的庞汉章们,则依托黄登科们的关系成为了“能够搞到航线”的“关键先生”。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农行估值博弈正酣 内地机构视为鸡肋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