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可是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时间节点,在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经济新形态也凸显出了炫丽的图景,盈利模式不断的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多样化也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2014年,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并行的状态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轨道。如何看待改革中的实际推动,如何创建更加稳健的财税与货币政策,怎样挖掘产业变革转型新思路,寻找市场的新增长动力?
金融界网站消息,12月18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企业家竞争力年会中,李扬、蔡昉等众多经济学家与中国诸多卓著的企业家一道共同探讨了改革新常态与增长新动力,挖掘新形势下市场的新机遇。金融界亲临现场,并对大会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
上午9点30分,大会正式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杨,进行了开幕演讲,在演讲中,他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并对中国经济形势和未来增长预期给出了自己的设想。他认为我国的制造业已经饱和,我们的人口,我们的资源要向服务业转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整体而言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资本,还有一个就是科技进步。
以下为文字实录
李扬: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早好上,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大家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中国经营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单位,我们这样的企业竞争力论坛也是中国社科院每年召开的数百个论坛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所以,在这里我想对《中国经营报》,对企业竞争力论坛表示祝贺!
我们知道刚刚主持人讲到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中国经营报》的30岁生日,我本人对《中国经营报》是非常敬重的,主要敬重创新、创业。而且创新、创业是我们新的主题,30年前一些胸怀理想、梦想的人聚在一起,做了这样一个媒体。30年来,风风雨雨,一开始不是我们社科院的机构,后来到了社科院,我们院和中经报的这些资源有效的整合,形成今天这样一个族群。所以,我想对《中国经营报》的全体员工表示祝贺,祝贺你们30年来取得的这样一些成绩。当然,也希望你们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们今天用这样一个主题来开企业竞争力年会。我们知道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新常态”确定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形势的一个基本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些时期,我们整个经济处在一个“新常态”下。那么,关于“新常态”有很多内容,我们也做了很多的研究,最近年末开会都讲,我今天不细讲关于“新常态”各方面的认识。我们主要讲讲在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一个任务,告诉我们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那么,认识“新常态”这种事我们跟研究单位一直在立足去认识。但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领这是一个新的提法。所以,我想就最后这样一个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对这样一个话题谈一点想法。
我们讲认识“新常态”,就有一个要认识“新常态”之前那个“旧常态”,这个概念非常有价值,有价值就在于它把眼光放在一个历史的过程中,说我们今天要这样做,一定要讲我们过去是怎么走?我们过去从动力上来说,我们是要素驱动。从大概念上要素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资本,还有一个就是科技进步。劳动力我们过去确实都看到这个过程,每年有将近一千万人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下,从落后的农村到城市里来。那么,由于到城市里头造成制造业,由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力远远高于农业,所以这样一个人口的移动,这样一个要素的驱动就不断的提高中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进而不断的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
但是,如今呢?情况不同了。我们制造业已经饱和,我们的人口,我们的资源要向服务业转型。那么,我们在去年开始一项研究,中国的服务业它的劳动生产率是远远低于中国的制造业。所以,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就使得我们中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在下降,进而导致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在下降。所以,这样的一个要素驱动对我们来说如今已经改变了它的能力。
第二个要素驱动是资本。回望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就是在连续不断的高强度的投资和资本形成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土地过去3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36%,非常强的要素增长,回头看一下,那时候对于这么高的投资会感到害怕,每年我们提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控制投资。但是,这个驱动的动力也逐渐在减弱。前年第一次降到20%以下,去年降到18%以下,今年降到16%以下,再往后逐渐的降到10%左右,甚至是个位数。这两个要素驱动,或者方向转移了,或者动力不足了,于是我们就自然的要转向创新驱动。我想所谓引领“新常态”,从要素配置的角度来说,第一就是要创新驱动,用创新来引领这个“新常态”。
孔维卓2014/12/1810:32:02
当然,要搞创新并不容易。对中国来说,这么多年广义的创新,包括引进,我们只要说打开国门,引进资本,引进管理,引进市场,甚至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我们就可以迅速的、稳步的提高中国的水平。但是是学习,广义上说是创新,因为相对过去,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国家,我们在科技方面需要竞争,我们发现我们自我创新,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不足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创新能力也是很弱的。所以引领“新常态”第一条就要研究一下我们的创新体系问题,这么多年,尤其本世纪以来,我们政府在创新方面花的钱不可谓不多,制定的政策也不可谓过多,但是效果还是值得旨意的。重要是我们体制机制。所以,我们讲要走向创新驱动,首先要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又看到另外一个引领“新常态”的方向,就是我们要对投资进行根植的变动,尽管投资的驱动力在减弱,但是投资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影响。所以,中国经济工作会议上说,要发挥好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投资又是传统体制下的一个弊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的解决好投资的转型问题。
转型无非是从三个方向转。第一、投什么?第二、怎么投?第三、谁来投?投什么的问题,应当说不是简单的,中国投资要按照顺序来说,先是有这样一些商业可持续性的投资,大家顺势去做,然后去投资。接着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也是先做经济基础设施,与经济活动密切关联的基础设施,可以说在2009年四万亿投资,十万亿贷款这样一个强大的推动下,经济类基础设施也基本上扫荡完毕,现在要转向社会的基础设施。但是社会的基础设施没有商业可持续性,我们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
刚才几位嘉宾还在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国的产能过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我觉得我们下一步所谓引领“新常态”,就要引领整个投资的力量转向这个力量。他说,我到欧洲去访问,我看到欧洲的国土都是被整治,欧洲的城市无论大小,它的地下都有一个和地面上,甚至更为发达的一个系统。那么,中国在这方面基本上非常的欠缺,基本上没有。那么,试想,如果我们要着力去整治国土,如果我们要着力于把所有城市地方基础设施做完善,我们现在最头疼的、过剩的钢铁、水泥、建材用二十年是用不完的。
因此,谈到引领“新常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对过去这样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应该有需求。应该有供应,供应过剩,需求得不到满足,什么原因使得需求和供应不能够去匹配呢?这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准入问题,规划问题,考核问题,统计指标问题等等都需要改,这样才会大家顺理成章的有积极性的把水泥、钢筋变成一个非常棒的。我看电视,说国务院三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市在2015年底把地下管网线铺设,当然如何投,主要是要解决长短资金的问题。中国我们这套体系在融资过程都是长资,所以要变成短资。所以,我们资金基本上以贷款形式去提供,要接受贷款的人手里,因此中国的债务很高,这是很大的问题。过去这些基础设施,包括经济类的基础设施都是由政府去投的。现在应当广开门路,主要应该由企业去投,由私营企业去投。因此,我们的准入问题,都必须改变。所以,我们要引领“新常态”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对投资进行革命性的改革,让它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
讲了引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又遇到一个问题,环境问题。旧常态下,环境问题是我们可以恶意的去浪费,去蹂躏的东西。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今天,当我们看到“雾霾”已经让我们无法生存,看到食品中的重金属,看到水的污染,看到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创造了这么高的GDP,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我们无法生存的环境,这个GDP我们要它干什么呢?所以,我们在“新常态”下,所谓引领“新常态”就是要把我们的经济活动引领到要保护环境,创造绿色环境的这样一个方向上去。要向这个方向走,我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觉得现在首先要有科技创新,不能非常被动的、简单的,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北京有“APEC蓝”,大家都觉得好,北京有这么蓝的天。大家知道周边六省有多少汽车被止驶,使得我们有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我想更重要我们要用科技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用能够提供环保的科技引领这个“新常态”,让我们所有的投资,生产,生活引领到保护环境,创造文明的友好的环境的渠道商去。
第四个方面,就是新型的服务业和新型的制造业。我刚刚讲,中国旧常态的问题,就是说按照原来的路子,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饱和了,中国的传统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现在世界的趋势是再工业化,工信部有一个课题,我接触了这些材料。美国有一个再工业化的方案,去年重新更新了。今年德国叫做“德国制造4.0”,提出一个非常大胆的要把德国制造业的优势继续保持、发扬,然后引领世界。我们知道日本在宏观经济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也提出了要在八个领域上达到世界领先的这样一个再制造的雄心壮志,也是一个大的蓝图。韩国,包括欧洲,德国是欧洲的,欧洲其他的国家,在经济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并没有忘记把大量的资源放在未来的工业化上,我们在制定这个方案的过程中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引导我们企业向什么方向走?更具体的说,如果方向是确定了,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向前发展,继续前行?像今天这个主题,“新征程”,什么东西阻碍我们这样的“新征程”这样算下来,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问题,我们太多的关注了技术方面,再归成头十个大类,但是归不胜归。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现象,我觉得应该更注意所有这些技术变化带来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我们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我们就必须把自己的战略放在社会经济形态的改变上,而不只是放在某一个技术的研发上。我们太注重技术本身了。很有意思,现在房地产方案,一开始找一些人做,做下来之后不行了,回过头来找我们,大家还是觉得它是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决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交给工程人员就行了,社会经济的设计,需要国家层面。所以,我们应当抽象出若干概念,变成社会经济形态的最重要的一些变化,然后我们集国家之力去推动这个变化,甚至我们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们要用“两弹一星”的办法打造国家级平台,让所有的企业能够分享这样的进步,这才是向前发展的重要的方向。
总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都是年度的,但是由于它提出的“新常态”,并且提出了我们要认识“新常态”,要适应“新常态”,要引领“新常态”,这样一个战略任务,它事实上是管了我们今后这样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发展方向。我们作为企业界,研究界必须跟上这样一个形势,必须为这样的转变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