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 ”。2014年,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 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并行的状态下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轨道。如何看待改革中的实际推动,如何创建更加稳健的 财税与货币政策,怎样挖掘产业变革转型新思路,寻找市场的新增长动力?
金融界网站消息,12月18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企业家竞争力年 会中,李扬、蔡昉等众多经济学家与中国诸多卓著的企业家一道共同探讨了改革 新常态与增长新动力,与众多嘉宾挖掘新形势下市场的新机遇。金融界亲临现场 ,并对大会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
在论坛上,《中国经营报》社长金碚,同样回顾了自己在过去30年的成长经历,并且在讲话中提出了未来30年竞争的重要性,他提出:我们还不够富,我们还要富,但是我们希望做的更强。这也是中国经营报宣传竞争力,有竞争才有竞争力。中国人不怕竞争,过去我们认为中国人不能竞争,加入WTO的时候也很胆怯,实践证明,中国人可以竞争。未来的30年我们要富强,更多落脚在一个“强”字上。他同时提出互联网的影响之大,他认为互联网使竞争更加充分,信息更加透明,从而使我国的制造业文化含量更深,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他指出,互联网可以产生另外一个推动,让我们的产品差异越来越大,更好的就是瞄准个体的需求。
以下为文字实录:
金碚:我1984年的时候和在座的各位相比,我的年龄要大一些。实际上我经过了中国的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用一个概念来描述,叫“重构”。如果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苦”。所以,从苦头的年代,经历了工农兵。第二个30年是改革开放,1984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在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做教师,那个时代应该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可以说这30年来,我们这代人享有的最大的享受是不断的思想的解放。原来我们的思想非常的受禁锢,不断的解放。尽管现在在座的年轻人可能认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但是对我们这代人来讲,这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这30年中间,如果也用一个概念形容这30年,叫“致富”,致富成为最大的事情,在中国的第一个30年,致富是在政治上不被允许的。那个时候的口号叫做“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一不怕苦,而不怕死这是第一个30年。第二个30年,致富是理所当然的,下海就是致富,这个年代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富”,中国30年确实是富了,30年前中国人是穷人的代名词,到国外去,中国人就是穷人,现在一个中国人到外国去,如果你说你是中国人,外国人说你是有钱人,是富人。《中国经营报》这30年伴随了这么一个智库,所以,我们这张报纸也是在第二个30年中间,在不断的思想街巷,政策解放的过程中间才有可能有了这么一张报纸。
在第一个30年,中国这样的报纸存在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所以第二个30年应该是一个解放的年代。所以,《中国经营报》在这样一个解放的年代诞生了,成长了,而且随着中国不断的致富,随着中国企业家阶层的成长,《中国经营报》伴随很多企业家成长的过程成长到今天。如果我们讲未来的30年,我想也可以用一个概念来形容,叫做“富强”。我们还不够富,我们还要富,但是我们希望做的更强。这也是中国经营报叫竞争力,有竞争才有竞争力。中国人不怕竞争,过去我们认为中国人不能竞争,加入WTO的时候也很胆怯,实践证明,中国人可以竞争。未来的30年我们要富强,更多落脚在一个“强”字上。
那么,怎么才能够强?怎么有更强大的竞争力?我们现在讲我们要公平竞争。前30年是竞争,未来的30年我们要走向更加公平竞争的这样一个“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里面,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所谓创新驱动,中国才能更强。谢谢大家!
金碚:举一个例子,与《中国经营报》相关。《中国经营报》80年代初期诞生,从无到有,发展到90年代末,创业的时期,这个报纸从一个都市小报做到了大概是能够上亿元的时候,产生了严重的问题,非常的不适应,所以产生了很大的可以说成长的混乱。在那个时候,我到了《中国经营报》社,我想怎么样运营,怎么把数字做的更好,所以对我们这30年本身的经历就是进入《中国经营报》,并且伴随着《中国经营报》90年代以后的成长,这个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中间很多企业所经历过的事件。要经过一劫,我们承受了这一劫,度过了这一劫,所以走到了今天这样的情况。
金碚:如果讲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或者增长,或者我们的主题叫竞争力,我认为有三个因素是我们关心的。第一个因素是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我们30年来主要是靠资源,包括资源的投入和资源结构的变化,分配的变化,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是技术。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现在技术的创新不足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我们看到技术,全世界各种各样,技术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第三个因素,就是观念和文化。你在什么样的观念和文化的状态下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产业的业态,甚至长期来说你会形成什么样的体制和机制。
阿里巴巴的商务网络的这样一个现象,为什么在中国特别红呢?这三个因素都是起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是资源,资源就是中国的人口,这是一个资源环境。第二、他们确实是技术创新。第三、是中国特殊的文化,中国人民喜欢价廉物美的东西,越便宜,越有竞争力,正好适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但是,这个问题我估计将来会有变化,中国第一我们资源有了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在逐渐的弱化,现在我们在瞄准技术的发展。但是,大家不要忘记,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是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现在各个产业,包括我们的制造业,不仅缺乏技术含量,而且非常缺乏文化含量。如果这个国家的产业,或者企业缺少文化含量,它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它的产品的品位不同,差异性大。因为技术和文化两个因素正好相反,技术是让你的东西性能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便宜,这是技术在作用。那么,文化的作用更好相反,它使你产品的差异越来越大,品位越来越高,所以附加价值也越来越高。所以,中国正在从前一个以资源、技术主导型的,很可能会受到众多文化的影响,会越来越改变。
金碚:互联网的影响很大,它使竞争更加充分,信息更加透明,但是它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房地产也好,制造业也好,它必须要走向品位很高,文化含量更深,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可以产生另外一个推动,让我们的产品,房地产产品也好,制造业产品也好,怎么样让它的差异越来越大。就是瞄准个体的需求,不断的创造出差异化的业态,而不是互联网只意味着价格竞争,只意味着让你的成本透明,然后让你的利润越来越薄。但是,我们要观察西方的互联网,特别是德国人讲的“制造业4.0”,它向差异化,向高品位发展,这样的过程中间,互联网也可以这样发展。它到底起什么作用?我认为就是你是什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