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无论是跟行内的或者行外的葡萄酒爱好者聊天,发现“地中海”几乎成了所有人挂嘴边的一个密码。直接原因自然来自于上周末刚落幕的首届Vinisud Asia展会。
这个全称为地中海葡萄酒与烈酒国际展览会的项目于1994年创立,在南法酒乡朗格多克的文化重镇蒙彼利埃已经举办了十届。今年,它从南法首次移师亚洲,选择上海作为与之对接的城市,因此也引得不少人直称上海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际美酒之都。
我曾在2010年造访蒙彼利埃,对于Vinisud的印象颇深,但当时我以为,它不过是一个以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为主导兼及普罗旺斯的葡萄酒促进机构。Vinisud一词中的sud,法语中“南部”的意思,理所当然的我就把它自动代入为法国南部的地缘性机构了。时隔三年后,在自家门口重遇Vinisud,我冲着几个行业协会主办的讲座而去结果花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流连其中,渐渐见识到了它真正精彩的地方——庞大而多彩的区域阵容,亲切、易饮的酒款风格,还有热情、慷慨同时不失严谨的葡萄酒传播方式。
Vinisud以泛地中海地区作为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赋予了它一份生动的个性。此次举办亚洲展,主办方邀请到了260间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土耳其的展商,其中多数为有意在中国招募进口商的酒厂、中盘商,也有不少已在中国生根多年的非盈利性葡萄酒促进机构如CIVL、CIVR等,它们显然是带着进一步培育市场、教育消费者的目的而来。实际算下来,在本次展览中露面的法定产区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一些地处欧洲边陲的小产区,如西西里岛和科西嘉岛以及一些名气虽然大但保持着较高独立性的菁华产区,如教皇新堡、塔维勒,都在会上出现,多少让人感到惊喜。
在展会举办的三天时间里,来自不同产区的葡萄酒促进机构总共带来了30场免费讲座,大师班的日程表从开馆排到闭馆,令人目不暇接。难得是,讲座的数量虽然多,但质量亦属上乘,与我们平日见惯的葡萄酒教育活动远远拉开了差距。比如说极少来中国宣传的科西嘉岛,今次邀请到2000年世界最佳侍酒师得主Olivier Poussier, 分别就当地的红、白葡萄酒做两轮报告。而身兼酿酒师、CIVR出口经理双职的Eric Aracil则以鲁西荣加烈型天然甜酒为题,带来了一场名为“1900至2000”的大跨度品鉴会,主打酒款全部经过精心挑选,从1996年逆推至1901年。
在馆内不同展位流连、品酒,让我对南法、南意等地多样化的葡萄酒风格多了一份了解,收获着实不小。在一家中盘商Genuine Wine的展位,我意外喝到了几款相当美味的“自然酒”(Natural Wine),以及一款未经过滤也未经澄清的“橙酒”(Orange Wine)。就酿酒工艺而言,两者都算是当下最新颖大胆的事物——“橙酒”的特殊颜色是由延长白葡萄酒的浸皮时间带来的,喝起来有单宁的感觉;而“自然酒”从概念上来看,比有机葡萄酒更先锋,它杜绝人工干预,不使用任何化学成分和肥料,不使用人工培养酵母,也不调整酸度和糖度,力求呈现葡萄酒最大化的真实性。在以往的论战中,“自然酒”常被人诟病为“不够美味”,但从我实际喝到的几款酒中,却丝毫不见上述问题。最大的惊喜来自于普罗旺斯Domaine Saint Andre de Figuiere 2011年桃红酒,清脆的酸度、鲜明的矿物质、玲珑的香气以及白葡萄酒般的纤细结构,使之成为我迄今为止喝到过的最美味的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