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还是新鲜语汇的“医生集团”,在2015年彻底迎来了一次集体“跳涨”。
被解放的白大褂
那些最有名气的医生,正开始享受着越来越自由的生活。
“我们预计明年年初启动第二轮融资计划。”“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正在快速扩张中的“张强医生集团”即将在8月开始和多个城市医院的合作——尽管目前的发展重点仍然是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但包括“互联网诊所”、医疗旅游和达芬奇机器人(行情300024,咨询)医生团队等项目也正在紧张推进中。
此时,张强距离2012年12月从医院辞职的中国医疗史“标志性事件”,刚刚过去了两年半的时间。
2014年7月1日,张强创办的国内第一家跨专科医生集团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立——随后几个月内,上海各大三甲附属医院的优秀骨干专家陆续宣布选择自由执业,加盟张强医生集团。
来自张强医生集团的信息显示:目前其已经拥有血管外科团队、脊柱外科团队、疝外科团队、肛肠外科团队、泌尿外科团队等7个专科团队;2015年底,医生集团将团队扩大到所有临床专科。
几乎与此同时,体制内最大医生集团中康医生集团和最大三甲医生集团健康微能量宣布成立。
由北京各知名三甲医院近200名顶级专家,联合各地2000多名各学科带头人发起的“中康医生集团“定位于体制内医生联合体,参与平台的医生不脱离目前所执业的医疗机构,利用自身8小时之外的时间参与,专注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外科等重大疾病的专家联合会诊。
而“健康微能量”则定位于“互联网+”概念,这个目前中国首个基于移动互联网且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移动医生集团平台上有两万名三甲医院医生,覆盖了北京、上海等全国顶尖的三甲医院的医生团队。
事实上,不止这些,稍早前,国内首个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惠宇医疗也刚刚宣布了正在A轮融资的消息;7位国内知名的中青年心律失常专家联合创建的“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与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河北燕达国际医院签约;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沈法荣教授的“杏香园医生集团”则直接开进了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以多学科团队多点执业的形式运营。
对本已成为最热投资领域的医疗健康来说,医生集团纷纷“下海”的热度,早已超越了在医疗消费环节“逐点击破”的各种现象级O2O,毕竟,医生是这个链条里最核心的一环。
最早提出医生集团概念的张强对于自己的定位是做那些自由执业医生的“娘家”——帮助他们打理各种事务,包括签约、法律支持等,“它不是猎头,也不是中介。”他说。
公开资料显示,张强医生集团的团队采取了“医生+助理+客服+秘书”的模式——每一位专家都有客服和秘书,客服负责24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秘书负责安排专家手术前后的事情。签约医院只负责给医生提供一个平台,包括检查设备、护士、麻醉、医院接待等,而张强提供医疗技术和团队。
费用分成是目前张强医生集团销售的主要来源,国家通用的CPT code是这一商业模式的主要参考标准。
按照保险公司对各病种治疗的编码提取医生应有的费用,“医生费用提成的高低与医生水平挂钩,如果医生水平高,其提成就高;反之就低,我们的团队还依法纳税。”张强谈道。
被束缚的多点执业?
毫无疑问的是,多点执业政策的终于放行,是医生集团的根本推手。
“这些年多点执业一直在说,尽管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但作为医生大家呼声都很高,可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放开。”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集团管理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然而实际状况却是医师执照只能在一家医疗机构内实现单点注册,多点执业的出口并未打开。
2005年4月30日,卫生部(2013年3月17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挂牌,下称“卫计委”)发布《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根据这一规定,经医生所在医疗机构批准,可以为其他医疗机构特定的患者开展执业范围内的诊疗活动。
“也就是从这份文件开始,医生在非工作时间去别家医院门诊或手术的"走穴"开始流行,一些知名的大专家非门诊时间都是满天飞的,院长虽然知道但是也管不了。”前述人士告诉本报。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医院层面的改革中,除顶层设计等问题外,由内而外的公立医院改革被反复提及的一点就是医生的自由流动。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2009年9月16日,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医师多点执业作出规范——“医师受聘到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应当经所在单位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在《医师执业证书》中增加执业地点。”且“医师原则上应当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执业,地点不超过3个”。
直至2014年11月,卫计委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要求简化多点执业程序,鼓励探索备案制。随后,包括北京等地纷纷出台细则,取消院长书面同意的审批环节和执业地点数量等限制,被认为是多点执业制度最根本的政策解绑。
但一直以来,医院管理方对于多点执业的态度并不积极——从管理者的角度,本院医生多点执业后带来的人力资源稳定性、医生专注力和外院医生多点执业后面临医疗纠纷的解决等现实问题,都成为院长们对此并不主动的因素之一。
有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曾对云南昆明的医师多点执业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同级医院之间的多点执业仅占30%,绝大部分医生都是从上一级的医院走向下一级的医院。他认为,这正是医改所追求的方向。
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对此问题公开表态时曾认为,医疗人才体制上的改革是个综合性问题,牵涉社保、劳动、教育、财政等部门,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改革,多点执业就是说说而已,医生追梦可能就少了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