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谷歌(Google,NASDAQ:GOOGL)的股价一飞冲天。7月17日,算上盘后交易,谷歌的股价在不到12个小时里涨了超过14%,报672.93美元,其增加的市值超过455亿美元——这比小米甚至是Uber(优步)的最新估值还要高。
“触发器”便是谷歌最新公布的二季度财报。谷歌二季度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 11% 至 177.3 亿美元,利润增长 18% 至 39.3 亿美元。其最新以看似高得离谱的价格从摩根士丹利挖来的CFO Ruth Porat倡导缩减开支,加之谷歌旗下的 YouTube用户增长从而推动广告收入上升,因此“亮瞎眼”的财报似乎不难解释。
活跃在中美两地的海投金融CEO王金龙(Jerry Wang)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仍非常看好谷歌前景。除了坚持创新,谷歌规模效应明显,如YouTube用户达到一定基数,可以增加创新模式,如用户自制视频(user-produced content),而不仅靠卖广告;此外,谷歌注重社会效应,如无人机、无人车的研发。这都是其增长源头。
当然,YouTube的庞大用户并非谷歌的立足之本,“技术为王”至今仍是真理。原杭州热知科技公司CEO季春宏对本报表示:“搜索领域至今没有能与谷歌抗衡的。好的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一,技术可以支撑好的产品,以此讨好客户; 二,技术可以构建门槛,让新进者爬不进来。”
谷歌股价飙升 用户涨、成本降是主因
尽管将谷歌这一上市公司的市值和小米、Uber等非上市公司的估值作比较看似有失偏颇,但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谷歌在持续增长了十多年后,仍能如新生儿般缔造两位数的利润增长,这着实不易,其背后动因也值得深挖。
谷歌股价飙升主要受财报推动,但财报的背后则是用户、成本和创新效应的综合体现。
说起用户,谷歌的用户增长主要来源于YouTube。较之一年前,YouTube 用户的使用量增长了近 60%,随之催生的是大量广告收入。
除了广告收入,YouTube推崇以用户互动、DIY为主的创新模式也是缩减成本的方式。如Jerry对记者所述,“谷歌规模效应明显,如YouTube用户达到一定基数,可以增加创新模式,如用户自制视频。”
一直以来,YouTube大量的用户基数吸引了那些喜欢自我宣传的人,他们将自己的自制视频公开在网上,而他们提供的内容又吸引了更多的用户。这种循环模式从YouTube被谷歌收购之前便已经开始。Google早在06年10月便宣布以价值1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YouTube。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优酷一度被看作是“中国的YouTube”,其广告盈利模式与YouTube不乏相似之处。优酷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自制视频要获得广告分成首先要加入‘广告分成计划’,这是有门槛的——内容必须原创,还要看上传量。但总体而言,门槛并不算高。”
此外,开支缩减或许也是助长谷歌业绩的另一大因素。“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谷歌身上体现无疑——5 月刚上任的谷歌CFO Ruth Porat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解释:“开支减少的部分是因为支出管理变得更有规矩(discipline)了。此外法务开支相比去年也有所减少。”
对一家自由、创新的公司而言,“规矩”似乎与之毫不沾边,员工福利好、用人自由是长期的谷歌公司形象。不过,现在公司内的项目不再那么自由了,如过去3个季度里,谷歌招聘人数逐季递减。这是金融危机后的首次。
《华尔街日报》近期报道称,现在谷歌内部团队招人,必须提交计划,说明额外增加的人手将如何帮助团队实现商业目标,比如收入和用户数量。
不过,在互联网这块竞争激烈的热土上,缩减开支也是必由之路。“开源节流”的古人智慧至今也不会过时。
技术革新仍是立足之本
时至今日,在搜索领域的确无人能与谷歌抗衡。雅虎(Yahoo)似乎已经声势渐退,企图动谷歌“奶酪”的微软必应(Bing)搜索引擎至今未得到广泛使用。不过问题还是来了,每股股价已接近700美元的谷歌是否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动力?
季春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持续增长肯定来自业绩支撑还有新布局的话题支撑,如果没有新的巨型“独角兽”出现,当然持续看好谷歌前景,因为股民的钱总是逐利的。
“同理,如果新晋‘独角兽’出现,资金当然也要抽离逐新。回顾过去,微软也持续多少年增长,然后被苹果、谷歌等盖住风头,这是一样的循环过程,历史总是会重演,至于循环将持续多久就看技术革新的动力能持续多久。”
对于技术起家的创新企业而言,技术失去了革新的动力,企业也就失去了持续赚钱的能力。季春宏也向记者坦言,技术有两大作用,一个是好的技术能支撑好的产品,然后才能讨好用户,用户又是变现的基础,另外也是超高毛利的基础,边际成本极低; 二是技术可以构建门槛,让新进者爬不进来。
谷歌也充分认识到技术研发的重要性。正如Jerry对记者所述,谷歌注重社会效应,如无人机、无人车的研发。这都是其增长源头和未来,而搜索引擎似乎对谷歌而言更像是过去。
就一系列创新来看,谷歌可谓包罗万象,引领时代革新的潮流。如谷歌光纤(Google Fiber)推出的超高速网络服务,其承诺该服务的互联网接入速度比传统的美国有线电视及电子通讯公司的服务快100倍。通过谷歌光纤可以7秒下载高清电影,一次性录制8部电视剧,存储最多500小时的高清节目,用户还可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作为语音激活遥控器。
此外,谷歌一直为Nest Labs提供资金,2014年谷歌更是斥资32亿美元收购Nest Labs。Nest Labs是智能恒温器和烟雾报警器制造商,Nest的目标是重定义家庭中不受欢迎而又异常重要的设备。
至于为何将Nest出售给Google,创始人Tony Fadell当时表示:“Google 能帮助我们充分认识我们对于意识家居的认识并允许我们以比独自运作更快的速度改变世界。我们自己有足够的动力,但眼前出现的是一艘太空飞船。”
当然,精明的谷歌CFO Ruth Porat对上述“烧钱”的创新研发项目的投入分配自有安排。“谷歌将70%的开支聚焦于核心业务,20%聚焦周边领域,曾包括Chrome浏览器和安卓,10%分配给研发项目。”
她表示,“正是这一分配框架让我们始终聚焦公司最重大的事务,当核心业务不断壮大之时,那花在研发项目上的10%也会日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