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险的推出因南方暴雨而加速。
5月19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酝酿多年的巨灾保险初步方案已经征询业内意见,保监会准备在6月份将方案递交国务院。
是日,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南方大部省区在今明两天仍将继续遭遇暴雨肆虐。而截至目前,广东、福建等南方11省区市1517万人因暴雨洪涝受灾,死亡101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人民币。
巨灾险背后更大的推手是破坏性地震。而目前,巨灾造成的损失与极低的赔付比例相差悬殊。有数据显示,5·12汶川大地震,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保险业赔付仅占0.2%。
上述巨灾险方案或将改变巨灾险缺位的尴尬状况。记者了解到,该方案考虑将农村与城市区分开,农业保险将地震、洪水等纳入覆盖范围,分省设立基金进行操作;居民住宅地震保险则可能作为附加险,尚未确定是强制还是自愿、政策险还是非政策险。
暴雨下的车险赔付
依据瑞士再担保2009年选择标准,只要满足保险理赔42.6(百万美元)、总体经济损失85.2百万美元、死亡或失踪20人、受伤50人等其中一项,即列入巨灾的范畴。
显然,南方暴雨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超出巨灾条件。
在5月7日深夜的那场暴雨中,广州、东莞等地受灾严重的是市中心地下停车场1.4万辆的汽车车主。数以万计的私家车由于躲避不及暴涌的洪水而被“水泡”,更有甚者还遭遇“没顶之灾”。
至5月16日,广东车险报案18434件,初步估计损失金额1.82亿元,大部分出险的车辆集中在广州。
随之而来便是财险公司少见的过万辆汽车同时报案、理赔。
面对高峰,广东保监局称,各保险公司从全省范围内调配查勘、定损、理赔人员和设备,支援受损较为严重的广州等地区。如拖车资源不足,为减少受灾车辆在现场等待时间,太平洋产险临时从周边地区紧急调动200多台拖车昼夜工作,主动承担拖车费用。此外,一些保险机构对5000元以下案件实行快速定损,对简单案件实行现场赔付,可赔可不赔的,也实行融赔付。
广东受灾1.8万台车辆中,分属人保、太保和平安财险三家公司客户比例最大。
5月18日,太平洋财险广东分公司人士透露,在此次暴雨受灾的数千太保客户中,理赔率已经超过80%,剩余的主要是涉及金额在几十万左右的全损车辆,当中责任有待厘清,不过,相信在月底全部理赔可以结束。
其实此次城市内涝中,车辆损失最为普遍。
5月17日,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人士称,受灾车辆的车险赔付工作进展顺利,从几百元的清洁费到2.4万的车损险赔付都有,目前并没有出现客户投诉赔付问题。
对于损失严重的“没顶”车,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定损部门人士表示,如果损失严重可作为全损,不过,大部分还是依照实际损失来评估赔偿金额。
而人保财险广州分公司一业务主管则表示,一般的“水浸”损失,车辆损失险可以赔。车价减去残值和免赔额,全损的车辆至少可以赔一半。实际上,此次暴雨损失最大而又没有赔付的多为发动机损失。
弱势财险盈利之忧
此次南方暴雨,上述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人士认为属于“特例”。同时,该人士认为并不会对财险盈利造成过大的压力。
对于财险行业而言,2009年和2010年其实属于扭亏为盈转折点。
监管部门数据显示,2009年,广东产险扭转了自2005年以来连年亏损的格局,首度实现利润2.6亿,承保利润率为1.3%,产险综合赔付率为59.9%,同比下降7.1%。
而广东保监局称,截至5月16日,广东省保险业共接受暴雨相关报案22417件,初步估计损失金额4.45亿元,其中大部分报险的均为车险。
由此看来,此次暴雨赔付对各地保险业盈利构成挑战。全国性的财险公司盈利影响尚难断定。虽然此次受灾只是南方部分省级公司,但对财险公司而言,广东等数家省级公司在国内业务收入比重并不低。
从公司层面看,中国平安、中国太保2009年年报显示,两家公司去年产险业务净利润分别达6.75亿元和14.22亿元。财险公司刚刚由亏转盈,尚处于企稳状态。
广发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曹恒乾认为,能否影响财险公司今年盈利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此次暴雨受灾报案的实际赔付情况,其次还要看保险公司经营状况。
3月末广东保险同业数据显示,人保、太保和平安车险赔付支出分别为5.55亿、11.5亿和5.07亿,赔付率则为33.1%、33%和37%,当期赔付率处于相对低位。
从赔付对利润的影响来看,若按一季度广东保险公司保费占比来分摊4.45亿元的损失,则太保占比17%,约0.76亿元,仅占2009年利润的5%。如果扣除补税的影响,平安产险2009年实际利润超过16亿,水灾赔付亦仅占2009年利润约5%。“何况业内普遍预计2010年盈利情况好于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