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普瑞药业前述高管则回应说,实验产品要实现产业化,需要很多方面配合,不是李锂一个人可以推动,“而离开肉联厂后,李锂没有再染指胆红素,也未带走任何东西。”
对于李锂的离开,这位高管称,是因为肉联厂开始不景气,厂里允许停薪留职。“正好董事长(注:指李锂)生病,就提出辞职,肉联厂也同意了,等他1992年去转档案时,肉联厂已经不存在了。”
■旁观 沉默寡言 急迫地想要做出成绩的人
李锂早年的一位同事称,当时厂里大学生也多,但李锂是特别另类的人,与同事、工友基本上没有来往。“我们当时在生化制药厂,很多人都认为,李锂其实是非常精明的人。”
而李锂留给同事们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能吃苦,“常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关一整天”。
现年69岁的徐枫岩是李锂当年研究所的同事。徐1966年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后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主攻化学生物专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成都生化制药研究所工作。
徐枫岩回忆,当时研究所只有四五个技术人员,研究条件艰苦。
徐枫岩称:“李锂总体比较沉默,他每天都专注地在他的实验室做实验,有时我们四个技术人员要碰下头,遇到一些问题也要做适度的讨论。但各人的实验,仍是保密的。”
据介绍,当时成都生物化学制药厂杨姓厂长系出自云南大学化工专业,虽然职位是管理人员,因李锂的刻苦,对他器重有加。
虽然李锂总是沉默寡言,也鲜有应酬,但是对于他的想法,只要他理由充分,杨总是从各个方面给予最大的帮助。“李锂在工厂里面人缘不太好,加上领导的器重,难免招人妒忌。”
徐枫岩称,李锂在科研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强,但同时又是一个不安于现状,急迫地想要做出成绩的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也为了获得更好的报酬,都在工作之余,到民营企业找一些私活儿。
当时,四川作为全国生猪供应的大省,随着养猪屠宰制度的改革,成都周边出现了很多小型的胆红素和肝素钠的精加工企业。
徐枫岩称,李锂当时26岁,常利用节假日,到各地考察,找一些有合作意向的单位。但常因太年轻或者资历太浅,被一些新兴的民营企业拒之门外。
“当时李锂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推荐。他申明,做兼职是为了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而对于收入增加只是其次。”徐枫岩说,“客观说,以李锂当时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去做这些兼职是有余的,于是我就给他介绍了成都彭州的一些企业。”
李锂在成都周边和肉联厂进行这种奔波的工作大概有两年的时间,那段时间其实也是他向厂里请缨研究生产胆红素提纯成标准品的时间。
而这起胆红素的事件,在讲叙者看来,基于李锂在胆红素上的做法,肝素钠极可能只是李锂精心选择的一个生物制品概念,“这种产品利润低,市场小,技术含量也不高,但因为关注人太少,才有足够炒作的空间,可以再造神话。”
而海普瑞高管说,公司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也是一个民族企业,为什么大家要这么质疑它呢?
今日,由李锂主掌的深圳市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将登陆深股市中小板,发行价为148元,创下A股历史上天价。当时,四川作为全国生猪供应的大省,随着养猪屠宰制度的改革,成都周边出现了很多小型的胆红素和肝素钠的精加工企业。
■调查 “你相信这样大的盈利能力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自1993年后,这家生存了近40年的成都肉联厂改制过程中,和许多老牌国有企业一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据一位老员工透露,当时他们的档案,也包括李锂档案,都被送到了一个人才库中,很多人只能去那里自行寻觅,过程中也有出现丢失现象。
据了解,在1992年,成都肉联厂将生化药厂以股份合作形式,与四达公司合并。当时四达公司是四川第一期股权改企业,而成都肉联厂在2000年整体改制,成为民营企业。
记者辗转找到当年与李锂共事的同时期另一位研究人员,他不愿对此发表意见。而对于李锂夫妇的肝素钠生意,他只说了句:“你相信这样大的盈利能力吗?”
本组稿件均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新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