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7.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该学科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已在2006年通过专业评估。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结构实验室MTS拟动力加载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本学科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多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兼职导师。目前具有3个研究方向:(1)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技术:通过主动、半主动控制系统对结构振动进行控制,通过建筑结构减震与基础隔震提高中低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2)工程结构抗震减灾:主要研究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及地下工程的抗震理论、抗震设计方法及防灾减灾应用技术。(3)建筑防火:建筑防火研究方向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联合建设,主要研究结构耐火、材料防火、消防系统、性能化评估。
本学科教师多年从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批有学术水平的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在建筑防火研究方向,该学科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合作开展建筑防火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4名。本学科先后与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的交流合作关系。
8.岩土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已在2006年通过专业评估。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建筑材料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共有7名专任教师,其中4人获得博士学位,(1人为博士后),该专业还有多名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国际交流合作,聘请了国内知名学者及俄罗斯教授参与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该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已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实验中心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设备总值近千万,设有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地下工程施工仿真实验室。近几年,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近五年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的有10篇。
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为首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地铁建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地下结构的设计、地下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为岩土工程领域提供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地下结构理论及地下结构动力分析、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地下工程新型防水材料的研究、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等。
9.道路与铁道工程
本学科隶属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该学科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已在2006年通过专业评估。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包括结构实验室、道桥实验室、岩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四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逾千万元,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目前该学科有教授2名,副教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北京市创新拔尖人才1人,并有多名来自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完成及在研的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项目近3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与建设部、交通部、北京市、河南省等地区的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成横向课题60余项,科研经费达700多万元,课题来源广,经费充足。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
本学科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如道路工程材料、路基路面结构与设计理论、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与环境,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对于沥青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本学科教师一直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大学、德国Wupptal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及日本武臧工业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经常参加国际、国内会议交流。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道路与城市交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道路建设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作者: 责任编辑:流浪歌手
下一篇更精彩:外交学院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