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 |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 |
欢迎全国各地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报考我校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
学校面向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养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设计、管理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占地1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余万平方米。我校为适应首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积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2001年开始,以合作办学方式利用社会资源,先后租建了百万庄校区和大兴黄村卫星城校区。
学校现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基础科学部、体育部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教学教辅单位。学校现有21个本科专业、18个高职专业;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学校现有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和市政工程)、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实验室)和8个北京市双基合格实验室。此外,学校还设有具有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学校设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外语视听语音室和计算机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14亿元。学校图书馆藏书近60万册,中外期刊千余种,并设有电子阅览室、视听室和图书阅览室,数字化资源丰富,自动化管理系统先进,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学校建有千兆以太网,为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技术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注册生10000余人,其中本科、高职在校生65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600人,成人教育学历生3300多人,另有若干外国留学生。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实践经验丰富,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29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183人,博士7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70%,其中6名教授兼任外校的博士生导师。学校拥有全国高等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学校先后聘请了90多位国内外教授、专家和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和客座教授,其中两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学校紧密围绕首都城市化建设和建筑工程领域,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60余项,科技服务总经费达到2.6亿元。发表学术论文2166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超过150篇,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355部。2006年学校完成科技服务经费突破1亿元,位居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前三名。
学校在抓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及各种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聘请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任学校客座教授。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马尔他等国家1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生,与美国玛赫西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法国佩雷集团联合建立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并联合培养高职生。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学校类型由教学型逐步向教学研究型转变,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学科专业优势,将学校建成立足首都,服务城市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和以工为主,理、工、管、法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
二、学科(专业)介绍
1.建筑历史与理论
本学科所在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好的知名度,1996年首次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并在2000年、2004年顺利通过了复评。该学院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学科梯队,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该学院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实验室。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能够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与相关院校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使学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作者: 责任编辑:流浪歌手
下一篇更精彩:外交学院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