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教授脚踏两只船不是什么新闻。”“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说,他早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在事隔三周后北大称:实践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中国某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中心主任称,北大在争办国际数学中心时也凭借田刚“回国效力”的名头占了先机,拿到国家1.3亿元的资金,之后每年还有上千万元的资金入项。
《新世纪周刊》特约记者 于洋
在沉默了近二十天后,7月29日至8月4日一周内,北大新闻网上接连出现了三条北京大学的“非正式”回应:“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损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北京大学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表明了北大的态度,他针对的是7月初著名数学家邱成桐抛出的“北大引进海归造假说”。这使得原本逐渐平淡下去的话题再次成为媒体与网络讨论的热点。
“《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7月初,著名数学家邱成桐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批评北大近年来对海外人才的引进。
他称北京大学一些所谓的学者“全职引进”实际是假的,很多学者并没有按当时聘任时签订的合同在国内工作满一定期限,拿着全职引进的钱,却没有在学校尽到全职的工作任务,是虚领报酬。
邱成桐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原籍广东,17岁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赴美深造,师从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1982年,33岁的他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奖”。
邱成桐“炮轰”北大并非首次。自去年8月起,邱成桐多次举北大为例,批评国内大学教育制度、学术环境,引起教育、学术界争议。而近年来,中国学术界造假丑闻层出不穷,许多著名学者一直呼吁治理学术腐败。邱成桐此言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议论尤为热烈。
北大:回应姗姗来迟
相比回应“二流大学说”、解释“限客令”,北京大学这次表现“谨慎”。在事隔三周后北大给出了自己反驳的理由: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被北大引进的人才绝大多数在海外具有很高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经历和较高的学术成就。而且,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实践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此回应一出,就引来一片质疑。质疑者认为,北大的回应“答非所问”。北大强调的是引进人才的质量,而邱成桐则质疑这些教授在国内的时间和领取的报酬,即使回应中提到一些也并不具体,更多的人希望北大能够拿出相关的数据来“自证清白”。
8月2日、4日北大新闻网上又接连出现了两条有关北大引进海外人才情况的报道,报道中,北大详细解释了引进人才的流程与意义,并列举了若干数据,表明几年来“长江学者”所做出的成就。
对这组数据,多数观点认为未起到实质性的证明作用,北大反而将自己“越洗越黑”。更有人呼吁教育部、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应该督促北大将引进的海外高级人才名单详细信息公布于众,接受公众监督。“北大PK邱成桐,肯定有人作假”。
“有些事情是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有些气恼为什么舆论一定要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40%,邱成桐说绝大多数是假的。我们批驳的就是他说的绝大多数。”但他拒绝发表更多的言论,“新闻网上出现的就是学校的态度,别的数据我这里也没有。”
邱成桐:我是有依据的
据一位相当接近邱成桐的人士说,邱成桐一向只批评国内数学方面的腐败问题,但是朋友告诉他,国内的其他学科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更加严重,而他所针对的是北京大学近年来直接引进的“长江学者”,特别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所引进的多名特聘教授。
邱成桐对《新世纪》周刊说,他指责的依据是许多接受北京大学聘任的“长江学者”同时也是国外(绝大多数是美国)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
美国大学通常对教职人员有规定,每年至少要在校内工作9个月,而“长江学者”也要求特聘教授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因此这些学者不可能再接受一份国内的全职工作。“他们一般也就在国内呆一两个月”。因此“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