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近12时,文学院一L姓研究生又在留言板发表公开信,以自己在某核心期刊实习经历,证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困难:
“我曾在本专业某个学术核心期刊实习过,核心期刊根本不过问副教授职称以下的稿件,除非导师推荐……如果是这样,那制度的出台究竟是对学生能力的严格要求呢,还是对导师交际能力的严峻考验?”
最后,L请求 叶副校长“就制度本身的优秀和好处、有无可操作性,有多大的可操作性作出回应。”
仅过了10分钟,叶志明的回复即在网上出现。他认为,这项政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以往一直在执行”。他再次强调了个人努力,“任何人必须遵循这样的社会发展规律。当然其中不乏作为个人被社会抛弃的结局,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社会上必定出现一部分人成功了,一部分人失败了的分化结果”。但他并没有就L问题中的“可操作性”给出具体回应。
当天晚上,有部分学生开始通过聊天软件转发倡议书。倡议书中号召同学们“勇于表达,无论正反意见都该让领导听见”,同时也主张“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避免过激言行的出现”。
7月18日这天,以前访问量寥寥无几的校长留言板,访客量居然达到1500人次。从18日到23日,不断有学生加入讨论,校长留言板的访客数量呈直线上升。22日,访客数量超过3000人次,23日访客数量更是超过6000人次。
赵鹏告诉记者,目前校方已通过院方表示,学校已经知晓同学们的意见,开学后,将会和各院系教师们一起协商这个事情,“在增刊发表论文,是否能与硕士生毕业挂钩,到那时才会有一个定论”。
尽管为毕业的事忐忑不安,但赵鹏表示,这十多天的讨论,还是有很多地方让他感动。毕竟,校方对于学生的意见,作认真的回复,“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平等的精神,都给人一种希望”。
而且,他也在这些公开信中,看到了“久违了的独立见解和敢于发言的精神”(上海大学校长信箱的发言采用实名制)。他感叹,这些发言的同学们,用这种“另类”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实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
7月22日,上海突降一场大雨。赵鹏宿舍楼前的广告栏,以往除了兼职、家教的相关信息之外,还贴满了学术增刊联系发稿的小广告,这些小广告如今已被雨水冲刷得面目全非。 本报记者 林天宏 (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