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校长变身“鬼子” 带头“扫荡”3
记者扮学生暗查明星学校 范冰冰校
新东方校长被抢200万现金案告破 
新东方校长被抢200万现金案告破 
校长范冰冰招生父母相伴 小影迷见
北大副校长:经济能否持续发展 取
黑龙江大庆一所学校校长校园内炖
中外校长:鼓励青年挑战权威对中
斯坦福校长:中国大学应先吸引优秀

校长与研究生激辩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制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26 16:09:19 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更是坚决反对“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这一做法。他说:“我们鼓励研究生发表论文。但一些应用学科,只要拿出证明你成绩的成果就可以,不一定必须要有论文。”

其实,早在大学校长论坛召开前半年,同在上海的另一所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就已经率先取消了“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将学位与发表论文
脱钩,是经过多方论证和长期考虑后作出的决定。”上海财大研究生部主任陈启杰教授告诉记者。

但陈启杰也坦言了他的担心:一是担心科研论文的数量在短期内出现下滑;二是“担心社会误解,以为上海财大不重视科研了”。因此,陈启杰特别强调,在硕士学位和发表论文脱钩之后,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教学质量并不会受损,校方同时还出台了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如: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颁布新的科研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在研究生综合测评办法中,加大科研成果的权重等等。

通过一系列措施,上海财大想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脱钩之举,绝对不是不重视学生科研,绝对不是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也绝对不是不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我们的意图,是鼓励学生多搞真正意义上的、有创新点的科研。”陈启杰说。

上海财大此举一出,曾引发了当时上海高校界人士的一场讨论。赞成者高声叫好,认为其符合教育改革潮流。反对者则称,这只是特定学校的特定行为,不必全面推广。

查阅当时相关的媒体报道从中发现,在反对者中,便有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

其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叶志明认为:“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有其合理性。虽然攻读研究生学位不是为了发表文章,但发表文章是研究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

他还表示,各校情况不同,挂钩和脱钩无所谓对错,各校培养人才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如果各校“一阵风”似地全部挂钩或者脱钩,倒是不可取的。

上海大学官方网站上,对叶志明的介绍如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副校长、研究生工作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

有学生称,叶志明治校作风强硬,是校领导中的铁腕人物。作为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上海大学出台的这份《补充说明》,与其有很大关系。

大战三回合

7月18日上午11时,在《补充说明》出台一周之后,上海大学文学院04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位Y姓研究生,在学校网站的校长留言簿上贴出题为《致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一封信》,长达5000余字,就《上海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的规定(试行)》及其《补充说明》,从可操作性、稳定性、弹性、决策过程合理性等角度提出了质疑: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我数了一下我校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一共935本,其中有的是双月刊和季刊,还有报纸。我们取个大约的平均数,按每种期刊每年出10期计算,一共能出9350期,按每期上发表10篇研究生的论文来算(这个估算对文科来说已经太高了),每年一共能发表9.35万篇研究生论文,就算是10万篇吧。而每年研究生招生数达到27万,如果每个学校都规定‘研究生拿学位必须发表论文’,那么确实是僧多粥少。”

两小时后,叶志明对这封公开信给予了公开回复。在信中,叶志明以其本人过去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表现为例,证明发表核心论文代表了研究生的真实水准,并称“上大要坚持自己的特色……现在的挂钩,是为了将来的不挂钩,这是学校在前进道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晚约7时,文学院另一X姓研究生,在校长留言板上发表了《我对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看法》,以历史系现状为例,从现实和操作层面质疑规定。提出完全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来检验研究生:

“历史类核心期刊有23份,分别是: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文博、清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史林、史学集刊、历史档案、抗日战争研究、民国档案、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安徽史学、文史哲、中国文化研究、文史知识。其中能够发表古代史论文的不过16份,而且多为综合历史刊物,比如《历史研究》之类,每期发表不超过两篇古代史论文,这样一年发表最多400篇古代史论文,还要去掉教授、副教授讲师们发表的论文,留给研究生的机会真是太少了。”

一小时后,叶志明再次回复,强调了要贯彻这项规定的决心:“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上海大学需要这么做。只有等到大家对此规定已经不认为是问题了,感到无所谓了,那么上海大学的辉煌即将来临。”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校长变身“鬼子” 带头“扫荡”3天抢光学校
下一篇文章杭州“西点”教育受追捧 教师鞭打违规孩子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