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在大学教育评价中,收集原始数据的工作量非常大,我们付出了大量人力和经费,建立了比较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工具和渠道。评价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①有关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资料(汇编、年鉴、报表等);②国内外有关数据库;③有关政府部门、高校的网站;④国家有关刊物、书籍、报纸、内部资料等。关于数据处理,我们首先 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全面核查,处理了有些异常的数据,有的取消指标,有的则压低了权重。之后,在征求各类专家意见和我们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我们自己设计了中国大学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进行了大量数据的整理、统计、计算、排序等工作。
(3)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评价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五个排行榜)仍沿用去年的指标体系与权重,对今年新增的本科学科门类和专业的评价,我们重新设定了新的指标体系与权重。在选择和确定评价指标与权重时,我们主要考虑了三点:一是根据高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并选定了影响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的关键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二是坚持高水平标准,只选择国家级和教育部的有关指标及数据;三是参考国际惯例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实际来选定评价指标,包括师资队伍、学生状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等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并通过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权重。
(4)评价的内容和结果
在这次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中,我们从9个角度对所有本科院校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名,一共获得200个排行榜。其具体情况如下:
①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省、市、自治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目前,从本科教育的角度进行按地区排名在国内还是第一次。通过地区排名,可以看出各地区本科教育资源(包括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民办院校)在全国的整体分布和各地区的占有量及其办学水平和所处的位次。我们不仅公布了每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而且还列出了相应的得分情况,这使得相关政府部门能够从排行榜中解读出更多信息,即不仅仅只是一个强与弱的排名关系,更有了“量”的区分。例如从前两名的得分来看,北京、江苏在本科教育资源上要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前10强的排名情况如附表1所示。
②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其信息量大,适用面广。首先,这个排行榜是在所有重点大学(这里所指的重点大学包括教育部原定的重点大学、教育部直属大学和“211工程”建设的大学)的基础上,除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情况有些特殊外,对各个大学(119所)的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排名,它从宏观上揭示了重点大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和学校声誉上的综合实力,能直观反映出高校之间的差异。其次,将所有重点大学分8种学校类型进行了排名,由于在重点大学中仅有一所高校——中央民族大学为民族类院校,缺乏可比性,因此我们将其做特殊处理归为综合类。另外通过分类型排名的办法进行同类学校比较,较好地避免了评价的误差。最后,这个排行榜中同时给出了分省排名,对各省内重点高校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有利于高校间的省内比较和分析。前50强的情况如附表2所示。
③中国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这个排行榜是在所有一般大学的基础上,对各个高校的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排名,它从宏观上揭示了一般大学(共548所)(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办学资源、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上的综合实力,能直观反映出高校之间的差异。其编排原理可参考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的相关说明,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前50强的排名情况如附表3所示。
④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该排行榜是在所有民办院校(共220所)的基础上,分别对各个院校的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排名,分别从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两个一级指标对民办院校进行综合评价,民办院校的类型分为本科和专科院校。其编排原理可参考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的相关说明,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前20强的排名情况如附表4所示。
⑤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大学综合(重点和一般)竞争力评价,是从宏观上对大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整体实力的评价。根据科学学原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科研工作的特点,我们认为科研的投入决定科研产出,而科研的投入与产出又必须讲求效益。因此,投入、产出、效益是影响科研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所以,我们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路构建了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而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正是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对高校科研能力、水平和贡献进行评价,这也体现了分类评价的原则,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前30强的排名情况如附表5所示。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4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