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负责人邱均平教授表示,大学本科教育竞争力按地区(省、市、自治区)排名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这个排行榜从大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出发,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科学、合理和全面,而且大都采用客观指标和客观数据,尽量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学科级别和分类的选取比较科学、合理,原始数据的归类和统计比较准确、可靠;评价角度新颖、结果丰硕、查询功能强、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评价;而且采取排名与等级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增加评价结果表达的合理性。
(三水)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主要形式,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办学层次和水平是各级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何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高等院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是政府管理部门、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教育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及其学科专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的“中国大学评价系列研究”项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按年度连续研发和出版《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的基础上,今年1月份开始集中力量对我国大学教育的状况和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出了《中国大学评价报告(2006-2007)——高考择校选专业指南》。进入此次评价的大学共有887所(不包括港、澳、台的大学),其中重点大学119所、一般大学548所、民办院校220所。评价内容包括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省、市、自治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普通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分学科门类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分学科门类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192个)等,从9个角度评价的共200个排行榜,得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排名结果和评价结论。这对于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改革和完善我国大学及本科教育制度、提高其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特别是今年新增的分学科门类和专业的排行结果,将为各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比较信息,为广大考生选择专业提供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
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开展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教育评价,主要是为了“加强社会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竞争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同时,通过实际的评价工作,为推动和完善我国大学及本科教育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作出贡献,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和持续发展。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开展包括本科教育评价在内的大学评价工作,这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和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各大学之间和高级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机制也开始引入高校和高教事业管理中,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调节作用。在这种大环境和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部门、高等学校,还是社会各界,都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培养单位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培养能力、学科建设、比较优势以及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的情况,而只有通过多种主体(包括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的大学教育评价才能满足这种广泛的管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因此,在我国开展大学及其学科专业教育评价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第一,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为建立完善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监督体系贡献力量。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而且强调要吸收社会力量和机构参与评价活动。2002年10月,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在《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和培育独立的社会化的中介性科学评价机构,积极开展科学评价工作。2003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的重要文件,2003年9月科技部又制定和发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其中有关评价的原理、原则、程序、机制和基本要求等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的评价。大学及其学科专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建设完善的先进的高等教育系统,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和评价监督体系,而社会评价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这次开展的大学及其学科专业教育评价是以上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其评价方案和评价结果为全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监督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和改进依据,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2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