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信息是管理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及领导必须首先掌握全面、系统和充分的信息。而通过对大学教育的评价,不仅全面收集了所有培养单位的各个方面的原始数据,而且通过评价获得了大量的比较信息、评价数据和结果,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依据。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及其结 果必然有利于政府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宏观管理,特别是为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第三,为高校的竞争和发展提供定位信息。由于工作范围和活动时空的限制,各级院校等培养单位平时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往往是部分的、局部的,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弄清楚国内外的教育动态、其他培养单位的发展状况以及自己所处的准确位置。而对我国本科教育状况和水平的全面评价与比较分析就能为它们提供各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和定位信息,有利于各高校发挥比较优势、找出问题和差距、明确改革方向,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本科教育评价是监督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的有力手段,也是影响高校生源、办学积极性以及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
第四,为社会各界了解大学提供快速通道。在科教兴国和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从政府、企业集团到普通民众,对高等院校的投入和关注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关心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和科研竞争力,希望看到这方面的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评价结果。而这正是我们开展大学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初衷所在。我们设计了多套评价体系,得出了多个评价结果,这不仅满足了社会各界对大学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也有利于社会各界和全体社会成员深入、快速地了解我们的高等学校,从而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明确企业或个人的教育投资方向,获得理想的教育投资效果等。
第五,为广大考生选优择校提供报考指南。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详细地了解和评价一所大学的整体实力及其优势学科与专业,从而让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大学和优势专业进行深造,这是每一位准备接受大学教育的考生和家长非常关注和亟须得到答案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我们研发和出版《中国大学评价报告(2006-2007)——高考择校选专业指南》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渴望了解并希望明确解决这一问题、急于获得而又难于获得相关信息的青年学子提供一个评价和选择大学及专业的指南性工具,使其在选优择校方面能够获得充分而准确的评价信息。
评价的原则和做法
评价的思路和原则
我们开展中国大学评价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各高等学校出人才、出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水平为基本标准,采取综合评价与分层次、分类型、分学科、分专业的专项评价相结合,力求使评价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们制定并严格遵循以下8个原则:
(1)贯彻国家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坚持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2)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偏重科研;
(3)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正确处理投入、产出与效益的关系,实行三者兼顾的原则;
(5)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坚持两者同等重要,实行分类评价的原则;
(6)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适当偏重于效益;
(7)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适当偏重于质量;
(8)正确处理国内数据与国外数据的关系,既要两者基本对应,又适当偏重于国外数据。这有利于与国际接轨,鼓励高校和科研人员走向世界。
评价的具体做法
(1)学校的分类和评价对象
最近,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文件,将高等学校划分为6种类型。我们以此为依据,并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数量,将高等院校分为8种类型:①综合院校;②理工院校;③师范院校;④医药院校;⑤语文财经政法院校;⑥体育艺术院校;⑦民族院校;⑧农林院校。2005年4月15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其中本科院校700所、高职1078所(含民办)。我们今年发布的大学评价报告中的各高校名称也主要以该《名单》统计资料汇编中的名称为准,但对部分更名或合并的学校尽量采用了新名称,另外舍去了未开设本科专业招生和部分有一级指标得分为零的高校,最终进入此次评价的大学共有887所,其中重点大学119所、一般大学548所、民办院校220所。学科门类评价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的11个学科门类(除军事学外)进行的,其中,原目录中的351个专业分类目录体系繁杂、区分度小,部分专业重复交叉,另外一些专业很难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缺乏应有的指导性,因此我们在原有专业目录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归并和调整,研发了新的本科评价专业目录体系,共分192个专业,它包含了教育部原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专业,而且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3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