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溪志愿者、资深教育专家梁晓燕搜集比较了多种乡土教材。在天下溪的乡土教材研讨会召开后,有十几家机构找上门来交流经验。“我们不是要比谁做的教材好,而是要讨论它呈现的原则。即在城市化背景下,乡土的概念包含哪些因素?乡土教材究竟适合在哪些地区做?要不要展示一个动态的过程?抑或只介绍过去的传统?要不要承载‘公民’的元素?还有,当我们离开家乡,家乡对我们的精神有什么影响? ”
“乡土教材的生命力在于民间的自发成长,在于文化多样性和教育多元化。它靠小项目来表达大理念。但有些传统的乡土教材,就文化讲文化,就传统讲传统,不面对变化中的生活。自从不同的NGO进入乡土教材及其后续开发后,乡土教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公民思想。”
梁特别推崇中英大龄女童合作伙伴项目。这个商务部与英国国际发展部签署的女童国际合作项目,由全国妇联具体实施。项目于2002年启动,目标是使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大龄女童能够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从中受益。该项目免费为部分15~18岁辍学在家的女童提供培训。教材内容包括蔬菜选种、果树嫁接、花卉栽培、农药的安全使用、预计项目、刺绣针法、绒线编织等,对于那些即将出外打工的女孩,还教授实用生活技能,包括:如何使用公共设施、如何自我介绍、如何给家里寄东西、危机防护与自救和预防 艾滋病等。执行结束时能够使项目县中12000名辍学大龄女童接受培训。
“乡土教材是对‘大一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和改造。”梁晓燕强调说。
本报记者 蒋韡薇 (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