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新的乡土教材介绍了很多外国的资料。《扎龙》特别刊登了西雅图印第安索瓜米西族酋长的演讲。1851年,美国政府要求以15万美元买下印第安人200万英亩的土地。酋长发表了演说:
“我们印第安人,视大地每一方土地为圣洁……大地是我们的母亲,绿意芬芳的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鹿、马、鹰是我们的兄弟,山岩峭壁、草原上的露水、人身上、马身上散发出的体 热,都是一家子亲人。
“……若卖地给你,务请牢记,务请教导你的子孙,大地是神圣的,湖中清水里的每一种映象,都代表一种灵意,映出无数的古迹,各式的仪式,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流水的声音不大,但它说的话,是我们祖先的声音。
“……若卖地给你,务请记得,务请教导你的子女,河流是我们的兄弟,你对它,要付出爱,要周到,像爱你自己的兄弟一样。“……大地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人若唾弃大地,就是唾弃自己。
“我们确知一事,大地并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大地。”
这篇演说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促进了美国各民族共同保护大地和自然的行动。华盛顿州的一个城市,从此以西雅图命名。
《扎龙》还介绍了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历史。1886年,班夫设立了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充分发挥公园的商业价值,一直是这个国家公园的特点:不断开发旅游点、修筑公路、规划城镇、伐木、采石、开矿,甚至兴建现代化滑雪场。后来,公园管理者逐渐认识到用严重干扰自然的办法来吸引游客,有悖于国家公园的原则。因此,取消了其中的动物园。现在,加拿大已经用法律的形式写在国家公园的条例里:“国家公园是加拿大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应该作为一种传统的财富永远保留下去,以便使现在和未来的加拿大人都可以享受到这些与众不同的未受干扰的自然景色。”
《扎龙》的最后三课,都围绕着在这里为保护大天鹅而牺牲的扎龙人徐秀娟。一篇是她的日记,一篇是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多德斯韦尔女士在徐秀娟逝世10周年时写来的纪念信,还有一篇,则是根据徐秀娟故事创作的歌曲,由朱哲琴演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游戏中的智慧
“如果你是一只候鸟,那么你生来就带着一个承诺,你必须选择固定的时间,沿着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重复着充满艰辛的旅程,万水千山,风雨无阻,南来北往都是在回家路上。”每次夏令营里,韩静都安排孩子们做“候鸟”的游戏,而每次游戏的开始,她都要念上这段小诗。
在游戏里,每个孩子扮演一只白鹤,同学们自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发给若干豆子,豆子的数量是人数的三倍。豆子所代表的,是这队白鹤起程时所拥有的全部能量。游戏的路径就是白鹤迁徙的路线——从西伯利亚到鄱阳湖。其间要经历俄罗斯恰格达、向海(或科尔沁、扎龙)、双台子河口、黄河河口四个停歇地。飞临的“鸟群”每到一处停歇地,都要抽取一张字条,并按字条的要求拿掉或者添加一些豆子。当豆子的数量少于人数时,就代表有白鹤个体能量耗尽,在迁徙中死亡。如果豆子全部被收走,就代表鹤群全部死亡。
“字条上写的,都是保护区工作人员提供的真实情况。比如,扎龙保护区曾发生大火,鹤群到了却找不到吃的;在鄱阳湖保护区,因为过度捕捞,导致白鹤的食物减少,这时就要减豆子。当然,也有的地方,因为保护得好,食物充足,则可以加豆子。游戏中,每个小组都会遇到豆子减少的时候,我们让孩子们投票,来决定谁被淘汰,谁能留下。”
“有的孩子会说,为什么我被饿死?别的孩子就说,你是最瘦的一个,或者,你跑得最慢,所以就饿死了。有一次,几个孩子谁也不愿意被淘汰,他们问我,不淘汰行吗?我们每个人都饿一点,大家都到终点,说得眼泪都快掉下来。我们只好去做工作,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如果食物不够,所有的白鹤都没力气飞到目的地。”
天下溪编写的乡土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安排一些有争议的内容,让学生们来讨论。
2005年春天,丹顶鹤历经艰险从南方飞回扎龙,可映入眼帘的不是湿地,而是焦土。3月21日,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筒屯镇当奈村芦苇塘发生火灾。大火随风扑向林甸县育苇场,转向军马场,同时蔓延到三合乡草原,并于22日返回烟筒屯镇。大火直线蔓延30公里,过火面积达10多万亩。直到3月28日,天降大雪,火才熄灭了。老师要求孩子们扮演火灾中涉及到的角色,召开“救火联合会”。
扮演林甸县育苇场负责人的孩子说:“我们是无辜受害者,是杜尔伯特县起火,他们扑打不力,大风将火刮到我们境内,我们好不容易才灭火,根本没有精力去扑灭边界的零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