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食物当中含有有害物质,绝不等于这个食物是有害食物,一定是有一个量效关系。”
那么,每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到底吸收多少丙烯酰胺可能会构成伤害呢?胡小松告诉记者,目前国际国内都没有一个标准,但是在科学界大致达成了一个参考范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认为,人类膳食中丙烯酰胺平均摄入量大致为每人每天每千克体 重1微克。
“大家说可能在什么范围内呢?”
胡小松:“应该在0.2到2.0微克的范围内,就是每天每公斤体重的人,吃0.2到2.0微克的含有丙烯酰胺这样一个总量的食物,应该是没有风险的,就是天天如此这样吃下去也没有安全风险。”
从中国农业大学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对部分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测定的对比数据的表中不难发现,油炸方便面丙烯酰胺的含量是相当低的,比饼干、燕麦圈等低了几倍到十倍,每1000克油炸方便面仅有43.8微克,一包100克的方便面,其丙烯酰胺的含量不到4.38微克,如果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吃一包100克的方便面,按照每人每公斤体重吃0.2到2.0微克的含有丙烯酰胺食物而没有风险的标准来计算,远远不能达到丙烯酰胺风险最低标准。
胡小松:“所以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公众,不管是油炸方便面还是非油炸方便面,还是包括油饼油条,丙烯酰胺的含量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所以我非常反对我们一些企业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炒作油炸的方便面和非油炸的米粉、面制品,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种安全风险,夸大竞争对手油炸方便面的危害程度,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误导消费。”
胡小松的检测结果,似乎可以让我们松一口气了,然而,我们看到反对油炸方便面的企业也是振振有辞,他们拿出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和公告,证明“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摄氏度)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能够致使动物患上癌症,对人体有潜在致癌风险”,那么,这些企业的理由能不能站住脚呢?
方便面惹谁了?
经过权威部门检测,油炸方便面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并不存在致癌的问题,可是开始看到的那家四川企业却一再宣称,他们反对油炸方便面并不是无事生非,中国农业大学还有一位副教授的研究结果,可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让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为了摸清真相,我们的记者也到中国农业大学找到了企业所说的这位副教授。
沈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的委托,沈群教授近年来针对方便面的安全性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在这场油炸方便面致癌风波中,她被卷入其中。
“他是更多的有目的的来断章取义,取他所需要的数据,并没有在乎别人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结论。”
沈群在最近的第六届中国面制品产业大会公布了她对6种市售主要品牌方便面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结果:其丙烯酰胺含量在每千克方便面14.4微克至141.6微克之间,同时公布了薯类、糕点和非油炸方便面与油炸方便面比较的数据。
“公布了两组数据,一组数据是有关丙烯酰胺在方便面中的含量的数据,还有一组数据是比较了北京市售的淀粉类食品所有的这些我们有的这些数据然后和方便面的比较,那么在这组数据里很多人都没有看到,也可能他们也不愿意用这组数据,那么在这组数据里我们比较了这个薯类的、还有小食品类的、还有糕点类的,那么这组数据比较下来的话,方便面的含量在这些食品里头是最低的。”
沈群告诉记者,这家企业只引用了她对油炸方便面丙烯酰胺含量的研究,并错误地把一个人每公斤体重丙烯酰胺的摄入量,说成是一个人的摄入量,从而危言耸听的宣布:油炸方便面丙烯酰胺含量高出世界卫生组织限定摄入量近80倍,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作出了评价: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京生:“企业以打击竞争对手或者排除竞争对手搞不正当竞争,来散布一些虚假的商品服务信息,这样我们觉得它对消费者的知情权是一个极大的损害,商业信誉的危机的社会成本,应该由这些始作俑者来承担。”
油炸方便面致癌风波的谜底,渐渐清晰了起来,看来,这场风波与去年7月份发生的那场啤酒甲醛事件,如出一辙,都是个别企业的竞争手段,消费者陪着虚惊了一场,而留给方便面行业却是巨大的损失,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最近国家六部委专门召开会议,澄清事实。
“中国方便面营养安全论坛现在开始。”
来自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工商总局、发改委、卫生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集体对方便面致癌风波作出评价,以消除油炸方便面致癌报道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