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sy会感受到那个前妻的存在和影响——事实上,那前妻还在作为孙平的妻子时在家里招待过她。孙平也无法不想到另一个男人曾经存在过。“这真地妨碍了我们获得更多幸福。”Daisy说。
与更适合的人在一起,伴侣们通常会遇到像Daisy这样的问题。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分析,第二任妻子通常会有一种负罪感,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能像第一任妻子那样完全得到丈夫。
在《谁在我家》中,海灵格建议:“如果他们承认自己因第一任伴侣的损失而获益,承认如果不是前一任伴侣的放弃,自己就不能拥有新伴侣,上述情况就可以改变。尊敬系统中所有的人是系统达到平衡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个男人和他第二任妻子才可以亲密在一起,但是他们对第一任妻子仍然有某些道义和责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绝不会和第一任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女人得到她的丈夫时导致另一个女人有所损失——新伴侣中当事人如果能够明白他们欠了以前伴侣的情,成功的机会就大。他们接受自己体会到的罪恶感,并承认随着新关系建立所产生的罪恶与歉意,这样他们的关系就能更加深入和更加实际。”
梁英美则认为她自己“被自己的幻觉欺骗了”。“我认为是更适合我的人,当真正在一起后,最初还是挺好的,但过一段时间,我却发现我所面临的问题,和我在前面的关系里的问题是一样的。”对此,荣伟玲的分析是:“一个更适合的人可能对应了你一个新产生的需要,当这个需要满足了,你会接着产生新的需要,你就不再需要他了。然而你还有新的需要产生,那么你会继续发现更适合的伴侣吗?在很多时候,一个更适合的人,只是你的错觉。”
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无论你如何选择,无论你从中体验到什么,都可以将之视为一场自我认识运动。“我们是从他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人更适合我?吸引总是有原因的,有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一个例证是这样的:有一个女人,在她10年的婚姻生活中,长期保持着与另一个“更适合”她的男人的关系,但她始终不选择。后来通过精神分析的治疗发现,她恐惧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特别亲密的连结。所以她总是需要遇到一个“更适合”的伴侣,“更适合”的伴侣是对她的恐惧的稀释,这样,亲密感就不会太浓了。
这就是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伴侣的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不一定是所有事情的结局,认识也许就是终点。”姬雪松说,“尝试去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人对自己的意义,思考为什么我认为这个人是更适合我的伴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包括我们的欲望、我们潜意识中未满足的需求,获得自我的成长,而这是更深刻的变化。”
对话:“我不认为太多就是问题,重要的是他/她的个人体验”
《心理月刊》(微博):我们注意到有人命名了一种“不满意就换综合征”。您怎么看今天的伴侣们所面对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