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琳达决定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虽然这个选择可能带来一场可称为“战争”的家庭冲突和个人生活秩序的混乱。“如果留在原来的关系里,心里会总是想着我曾经有过更爱的一个人,那就是另一种不忠诚。”
胡冰心也选择了与更爱的人在一起。她相对简单:她和他并没有结婚,她甚至没有解释这种离开是因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更适合”的。她只是拎着自己买的几个名牌包包和一个大衣箱搬出来,一段旧关系就结束了,一段新关系也开始了。
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个“更适合”的?
无论选择什么,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通常可以理解为对彼此关系已经不满足的信号。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在稳定的伴侣关系中,你主要的需要已经被满足了,但你肯定还有没有满足的需要,当它上升成为最主要的需求时,就会去发现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人,‘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也就是“更适合”的伴侣是被你自己的需要发现的。
心理学认为,伴侣关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变化的——在伴侣关系建立之初,双方因为相爱,而彼此容纳,各自的个性都被接受。但随着两个人的关系融合,进入一个分歧和差异加大的时期,就会渐渐变得不符合对方的要求。这时候,你就会把视线转移到二人世界之外。
荣伟玲解释,有两个时机,人们特别容易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一是纸婚前后。“两个人结婚时间不长,在以前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双方处于幻灭期,差异开始显现,这时候的冲突往往显得不可调和,双方很可能会向外寻求理解和慰藉,很容易撤退。”
另外一个阶段是40岁左右。“这时候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种对年龄的危机感,会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总结,发现还有很多未曾实现的愿望和没有尝试过的生活方式,就会比较不甘心,容易投奔新伴侣。”
是“更适合”,还是一种错觉?
那些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伴侣们,与更适合的伴侣在一起,是否有更多幸福?
王莹觉得自己比以前要幸福很多。“他大我10岁,比我成熟,他带着我成长。和他在一起,我觉得我人生的平台变得很宽阔。”王莹说,他们先在美国生活了3年,现在一起回到国内,创办IT公司,还有了一个孩子,感情也很深:“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彼此。”
Daisy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既不能说不幸福,也不能说很幸福。”她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中国北方区高管,孙平则是一个非诉讼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