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烂俗,青春片为何还是一火再火呢?我曾问过高晓松这个问题,他监制的《同桌的你》也被视为是青春片成功的范本之一。“每个时代特别快地向前走的时候,怀旧是必然的主题。我去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我看他们20年也没什么区别,也不需要怀旧。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年轻的时候是最好的,对于80后也一样,以后回想起现在的嘈杂,也会觉得是最好的,因为年轻。”
现在大部分青春片都是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而来,故事上难免充斥着不切实际的少女情怀或者狗血的剧情和台词。但观众们明明知道这些青春并非自己的故事,却还是不免流下几滴热泪。有时候是为了一首曾经的旋律,有时候是为了自己当年没有说出口的一句情话,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枯燥青春的弥补。
这恰恰也解释了《左耳》的成功,虽然大部分80后都不曾和社会混混成为挚友,也不会出生于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更不会为女朋友的死承担一世的愧疚,但哪个好孩子没有偶尔也想犯犯坏呢,哪个好学生不会在做模拟题时也幻想过一段疯狂的校园恋爱呢?当下的青春片完全可以让你意淫一下自己的青春,假装自己也曾灿烂过、折腾过、受伤过。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的真实。导演九把刀把自己的青春故事原样奉上,没考虑观众的喜好,只追忆自己的情怀,那样的幼稚和热血更能打动人心。其实,对青春片泛滥的批判已经太多了,虽然影评人和媒体从去年就开始唱衰这股风潮,认为青春片质量参差不齐,剧作严重雷同,观众迟早会审美疲劳。但从这个五一档的成绩来看,青春片不仅没有萎缩,还在疯狂生长。
就在4月30日,王小帅的《闯入者》加入五一档大战,面对《左耳》、《何以笙箫默》的前后夹击,这部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只拿到了可怜的不足2%的排片,票房仅50万。逼得王小帅不得不发布声明血泪控诉:“这是商业片最好的年代,也是严肃电影最坏的年代。”
我不敢说这是商业片最好的年代,但青春片最好的年代似乎还没有到来,接下来,《栀子花开》、《谁的青春不迷茫》、《少年班》、《夏有乔木》、《泡沫之夏》、《致青春2:原来你也在这里》等青春片还将批量上市。如果我是王小帅,接下来说什么也得拍一部《十八岁的单车》了,看影院经理们到时候还给不给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