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次媒体的采访中,乔任梁都曾说过刘亦菲是自己的女神,首次的合作还有触电的戏份,虽然二人的角色最终并未有感情上的深入发展,但校园恋情的萌萌羞涩感却令两个角色泛起层层涟漪,不知乔任梁私下是否因此正当欣喜呢?
青春片迎批量生产时代 《致青春2》等六部“批量片”排队上映
其实,《致青春》并非国产青春片的鼻祖。抛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充满政治色彩的青春片不谈,被影迷们封为经典的大概要数1995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段特殊时代的青春岁月,至今看来仍然灼人眼球。此后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虽未能进入影院,却也捧红了高圆圆这张青春面孔。
然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国产电影高速发展的这几年,青春片已经不仅仅承载着导演们对一代人青春的回望,更成为一种对市场相当有效的类型:它有固定的观众群,有漂亮的明星面孔,有怀旧的场景和道具,有如出一辙的情节,暗恋、分手、劈腿、背叛、堕胎……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们的成本都不高,票房还很不错。
这就完全可以解释青春片的大爆炸。从制片方的角度,它好操作也好赚钱;从观众的角度,80后、90后已经占到观影人群的五成以上,青春片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精准投放。以最近大卖的《左耳》为例,据淘宝电影预售人气榜数据显示,杭州、南京、武汉、厦门、长沙、福州等城市是购买《左耳》预售票的主力城市,购买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至28岁之间,二、三线城市的大中学生成为青春片最主要的买单人。
《致青春2》乔任梁牵刘亦菲 错过《相爱吧》 精彩
但与青春片一路飙升的票房相比,它的口碑却让人汗颜。除了《致青春》、《后会无期》略在水准之上,《万物生长》、《左耳》基本及格,其他多数都可以直接划入“烂片”之列。尤其是《匆匆那年》,张一白和他的团队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可谓“机关算尽”。
将各种烂俗的桥段和所谓的情怀以及无休止的植入广告拼凑在一起,柔光一打, 再配上王菲的歌声,就轻松拿下近6亿票房。前不久,张一白还被评为2014“年度电影产品经理”,我简直无法揣测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台领奖的。当一个导演不再被称作导演,而是经理;当他的作品不再是艺术或者某种表达,而仅仅一个热销产品,这样的示范真的对中国电影有价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