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影片的质量都相当不错,网络上的口碑也有目共睹,但口碑与最后的票房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即便连文艺青年最为膜拜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大奖也丝毫没起作用(这也让人联想到贾樟柯金狮奖作品《三峡好人》当年PK《黄金甲》的惨败境遇)。到底这当中的原因为何?我们结合这两年的电影市场表现,可以看出,中小成本的商业类型如果质量过硬,已经可以获得主力观众的肯定。
今天再回头看那部称得上“奇迹”的《泰囧》,很多专业电影研究者、影评人至今对这部影片“刷新纪录”的12亿票房惊诧莫名,不晓得这种水平的片子怎么就能破了纪录?平心而论,《泰囧》称得上“优秀”但远谈不上“杰出”,它的票房成功首先证明了中国有消费能力的电影受众观影水平就停留在这样一个二流层次上,他们平时以消费娱乐型影片为主,看电影就是图个乐呵放松,并极易受到舆论蛊惑和引导。
第二,《泰囧》的成功也证明了国家政策“保驾护航”(贺岁片档期)的重要性。相比《泰囧》,同样属于中小成本运作的艺术电影,境遇大相径庭。回想八九十年代,一部艺术影片在西方电影节获奖,尚能在国内引发较大的宣传效应,如今高度娱乐多元化的时代,获奖还不如明星绯闻和丑闻更能引人关注。
为市场把一把脉
所以,谈艺术电影的生存境遇,就必须得说说如今这个“资本决定一切”的商业大环境。当年陈凯歌、田壮壮拍《黄土地》、《猎场扎撒》能够崛起并成功实现代际命名,最应该感谢僵化、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因为统购统销,才让他们有机会去大胆地尝试形式与美学的实验。
放在今天,谁要拍个实验艺术片出来,也只能免费上传到网络上看公众乐不乐意点击了,当然还得卑躬屈膝地四处扎钱。在如今的商业环境中,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钱什么都做不了,你搭建不了好的团队,请不了明星,做不了引人入胜的特技,排不了好的场次,请不来媒体忽悠,连水军和红包影评人都搞不定。所以,国际知名的艺术片大导演侯孝贤说:“艺术电影的最大天敌就是当下的电影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