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白日焰火》在国内开始公映,我第一时间便走进影院,结果真没有令人失望:影片以高度电影化的导演技法和扎实有力的编剧,实现了黑色电影类型元素的在地化,并通过暧昧微妙的个性表达赋予叙事更自由的开放度,看完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
同时,影片在市场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给力,截至4月6日,通过半个多月口碑和营销宣传的累积,票房破亿在即,创造了近年艺术电影的最好卖座成绩。由此,关于国内艺术电影生存境遇的问题又一次被拉上台面,当然这也不全是老生常谈,大家都在想,同样都是获奖片,缘何有的大卖,有的就无人问津?《白日焰火》的市场经验对今天的国产艺术片发展又有何良性启示?
获了奖,就有人看吗?
有人说,《白日焰火》票房好的主要原因是捧得国际大奖。对此,我咨询了影片出品方幸福蓝海的一位朋友,他也直呼“幸运”、“命好”。影片在柏林斩获双熊,海外市场销售有了保障,才让片方有胆量在国内市场放手一搏。但是,得奖只是电影营销的重要推进剂,而非卖座的关键。我们可以放眼近两年的艺术片市场,要承认好的影片还是不少的,它们代表了华语电影的个性追求和优质艺术水准,遗憾的是这些电影大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中,票房数字令人扼腕叹息。
表彰会《白日焰火》编剧刁亦男获年度编剧 精彩请看下一页
比如,蔡尚君的《人山人海》夺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当然是个了不起的大奖,但票房只有区区百万;王竞导演、颜丙燕主演的《万箭穿心》,网络口碑普遍给予肯定,票房也只有270来万;高群书的《神探亨特张》,金马最佳影片,票房略好,有770万;张杨的《飞越老人院》、张猛的《钢的琴》,票房都在500万左右;其他诸如王小帅的《我十一》、娄烨的《浮城迷事》、吴琦的《柳如是》、王全安的《团圆》,市场表现均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