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匆匆那年》不但是时装戏,拍青春校园爱情,还由享有“青春片教父”美誉的张一白担任导演,男主角彭于晏和女主角倪妮都正当红,主题曲演唱者王菲又是话题人物……一切因素都在显示,它具备爆发的可能性,只缺一个合适的时机。
点评
毋用“行政思维”来要求观众
《匆匆那年》虽然票房大卖,但也遭遇到不少尖锐的批评。近期就有官方报纸批评它“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还有人把它列为“2014年十大烂片之首”。其实不光《匆匆那年》,2014年的《小时代3》、《分手大师》、《后会无期》等片也都遭遇过类似批评。
有业内人士认为,批评自然要欢迎,但从业者也应该反思,那就是这些影片如果真像有人骂的那么烂,那为什么偏偏卖得那么好呢,是因为所有观众都傻吗?显然不是。“这些站在道德至高点上批评的人,他们的思维是典型的行政思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按照他们的想法,就是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不要有质疑、也不要有想法,照着去办就行。”所以前些年才会出现要把某些主旋律影片做到票房过亿的“指令”。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几十年来,部分中国人“被代表”惯了,平时并没有太多自主选择:“反倒是电影票像真正的选票,我想买谁就卖谁,想支持谁就支持谁,你管不着。”这个时候,不被支持的一方难免会失落,进而觉得观众“有病”,其实是他们自己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