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和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有关人士组成联合考古队,2012年开始对密林中原始岩画遗迹进行考古调查。截至目前,共调查发现30个岩画点58处1850幅单幅岩画,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专门将大兴安岭岩画确定为全国重点考古项目。
大兴安岭考古发现单幅岩画1850幅 “凤身犴角”意义重大
据介绍,大兴安岭岩画分布非常广,考古人员先后深入呼玛、漠河、塔河、十八站等地调查,在密林深处、相对凸立山峰的岩壁上均发现有红色彩绘线条的原始岩画遗迹,绘制方向基本为正南或偏南,少数朝向西、东方向,岩画内容涉及天象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此外,还有表现祭祀、数量、阶级、坐标位置、巫术符号等。其中,“凤身犴角”岩画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最大单幅彩绘岩画,意义重大。
2013年9月,考古人员对漠河岩画遗迹进行首次考古清理发掘,出土红褐色3人纹彩绘岩画、角锥骨器和一大批动物骨骼。岩画遗迹内出土的磨制精致的角锥,表明其使用上限时间在新石器时期,那时大兴安岭岩画的绘制者们已经掌握雕凿修整岩壁的能力,对于初步确定大兴安岭及其它地区相同类型的彩绘岩画年代,提供了科学的物证。
据了解,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的牟海军、于海涛和李忠伟是岩画的主要发现者,他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4个县区、林业局陆续发现9处近400余幅单幅岩画,引起地区和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岩画考古调查的组织机构,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使大兴安岭原始岩画得以充分挖掘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