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后,由于中国在战略武器上的成功。台湾的军事战略进入守势时期,基本点是“积极防御、独立固守”, “守势防卫”的作战方针是“防卫固守、有效吓阻”,力图能够防御大陆方面3000架战机、300艘舰艇,30个师的登陆进攻作战,并维持一年以上,以等待国际情势的变化。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台海局势总体缓和。1989年9月我空军航空兵第49师飞行员蒋文浩驾驶歼6战机叛逃至金门,获得台军中尉军衔和二千两黄金。当月,大陆就宣布停止奖励对岸台军驾机起义,台湾也同时降低奖金待遇。于是,蒋文浩成为两岸最后一名叛逃飞行员。
三、两岸常规军事力量失衡,台海危机爆发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因为“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中国军队总员额减至320万人,国防经费比重明显下滑,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4.6%,降低到1984年的2.13%,下降幅度一倍左右。国防经费从1978年的168亿元,到1985年的192亿元,8年之间仅增加了24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78%。
1986年到1998年的14年间,是中国军队的忍耐期
中国军队被迫做出了巨大牺牲,那时候中国的年度军费仅够勉强维持。装备常年得不到更新,不少部队开始养猪种菜,搞自给自足,甚至下海做生意,军工企业纷纷改制做民品。至90年代中期,解放军的现代化战斗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捍卫国家安全、统一祖国的使命要求。
而此时台湾因为多年连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军费水平已经超过祖国大陆。1996年,台军完成“十年兵力调整计划”,1997年开始实施“新军事组织和兵力规划案”(精实案)。以F-16/幻影2000战斗机、成功级驱逐舰、拉斐特护卫舰,勇虎坦克为代表一大批先进武器相继服役,陆军组建联合作战的联兵旅,实现“立体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海军实现“50艘二代舰艇、导弹化和反潜立体化”,空军实现430架战机“防空整体化”。
台军在台海范围内的作战能力迅速超越解放军,这甚至导致陈水扁政府上台后,竟开始鼓吹“境外决战”。
从1995年李登辉访美事件开始,台湾认为在两岸军事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认为解放军如“侵犯”台湾,必将遭受承受不起的巨大损失,于是在外来势力推动和勾结下,各种台独势力纷纷出头、蠢蠢欲动。
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为遏制台湾的离心离德,解放军在台海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军事演习 , 凸显了军事斗争在和平统一台湾战略中的特殊作用 , 几次演习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威慑 , 防止台湾海峡局势演变成国际危机。但1995年至1996年的军事演习对台湾的台独势力并未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大陆军事力量不能压制台湾军队,是当时台湾领导人经常做出挑衅性举动的主要原因。
那一时期的台海地区火药味十足,像一个火药桶随时会爆炸。
四、大陆军事实力快速发展,两岸持久和平终现曙光
随着经济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人民解放军的军费开始逐年增加,每年保持增长12~20%的增幅。从2000~2005年的6年间,国防费支出从1207.54亿元增加到2475亿元,翻了一番。从1999年到2009年的11年间,军费从1076亿元增加到4806亿元,总额翻了两番还多。
在迫切的战略安全威胁和军队要准备打仗的要求下,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进步。中国陆军先后进行了师改旅、合成化和集团军化的转变,信息化机械化作战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空军以50架轰-6K形成远程巡航导弹打击能力,以近500架第三代战斗机的机群规模全面压倒台湾空军。海军则在主力作战舰数量上跃居世界第二。
2013年11月28日,赴南海进行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的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及其伴随舰艇导弹驱逐舰沈阳舰、石家庄舰和导弹护卫舰烟台舰、潍坊舰,通过台湾海峡进入南海,驶向预定试验和训练海域。这一晚,台湾海峡一定灯火通明,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台海的力量对比终于发展到大陆全面压倒台湾的状态。
而此时由于连续6年的经济负增长,台湾军队的战力呈现下降趋势,台军在前几年甚至提出了我们多年前困窘时期也无奈倡导过的“以地制空”、“快艇制海”等战略,要发展一支“小而美”、“人数少、战力强”的军队,震撼但不震慑。
到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人民解放军展示了数百件最新型的陆海空和二炮武器,包括东风26中远程导弹等先进远程武器,表明解放军已具备将干涉力量阻绝在数千公里外的实力。展露出了将外国强敌势力隔绝于太平洋中部的能力。拥有能够打垮外来干涉的力量,解放军现在的目光已不仅限于台海地区,而是着眼于保卫更远的利益边疆。
综上所述,只有在台海的军事力量对比中,大陆保持台湾的压倒性优势,祖国和平统一才可以预期。两岸的实力消长,令军事力量的对比偏向大陆,台湾再没有能力作军备竞赛,大陆和台湾人民才可以坐下来,增进互信。两岸领导人也因此能够实现会晤,保持沟通,使政治解决两岸问题成为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