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苍穹论剑:飞航导弹50年鹰击八号比法飞鱼飞得远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7-25 18:44:33

资料图:鹰击八号总设计师梁守盘2008年5月8日上午9点17分,全世界观众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的壮观场面!此时此刻,在大本营里有一群人激动地举起国旗,他们就是这一辉煌时刻的缔造者,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火炬研发团队。

  2005年10月20日,是一个令胡申林难以忘怀的日子。他和两位同事王健、叶中元一起参加了奥科委组织的“协助研究解决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珠峰顶燃烧等技术问题专家研讨会”。

  在那次会议上,许多大公司都派人参加。6天后,再开会时,人已经少了很多。原来,在珠峰点火将面临高寒缺氧、低温低压、雪域大风等恶劣环境,实现正常燃烧已属不易,更何况要在漫漫攀登途中保存火种,登顶之后再点燃?很多单位早早就宣布放弃。

  胡申林和同事们谨慎地筹划起来,“用我们的发动机方案和特殊的试验条件试试怎样?”20多天后,三院人向奥科委汇报了自己的研制方案。

  奥组委经过认真考察之后,2006年1月正式委任飞航人承担研制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珠峰燃烧技术的攻关任务。三院以最快的速度抽调精兵强将,迅速成立了以刘兴洲院士为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的研发团队。此时,留给他们的时间仅仅只有一年多!而国外的火炬研发通常都需要花三年才能完成。

  为了争取时间,2006年的“五一”、“十一”,2007年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研发人员都是在试验室度过的。科研人员先后为燃料配置了112个配方,研制的特殊固体燃料最终解决了珠峰峰顶0.3个大气压、零下40摄氏度,30米每秒的大风环境下稳定燃烧的问题。

  与火炬研发同步进行的,是珠峰火种灯的研制。严格的质量和体积限制,5至6天的火种保存时间,恶劣的珠峰环境,在空间有限的营地保存火种过夜,维持稳定燃烧……这一人类从未尝试过的重大技术难题让三院的研制人员费尽周折。他们先后研制出三个试验模型,做了三次重大改进,并用航天材料和技术解决了火种灯保温隔热的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珠峰火炬、珠峰火种灯、高原火种灯、高原圣火台和引火器都顺利研发成功,并通过了珠峰登顶测试试验。

  火凤祥云在世界之巅的惊艳亮相是国人的骄傲,更是航天人的自豪。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救灾遇到了难题:天然形成的坝体是否坚实?大型施工机械能否上坝挖掘导流槽?如果没有确凿的依据,匆忙上坝将会冒很大的风险。坝体高至少150米,而已知满足要求的测斜仪只有国外能生产。危急时刻,地质专家支招:去找航天科工三院!在收到求助信的当夜,三院技术人员就加班赶制出5套特制测斜仪——测量深度能够达到150米的钻孔测斜仪,第二天就空运入川,捐赠给当地救灾部门。

  三院的测斜仪果然不负众望,在对唐家山堰塞湖超高坝体进行监测后表明:坝体稳定,大型施工机械能够通行,为最终彻底解决堰塞湖这一棘手问题扫清了重要障碍。3年中,这5套由航天人打造的设备已辗转四川多地监测大地的细微变化,为防灾减灾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三院的地灾监测系统迅速竖立在了舟曲灾区的大地上,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监测数据。

  近年来,三院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大飞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工作,自主研发了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站、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无人机等一批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军工技术转民用,加大创新力度,打破技术垄断,在防震减灾应急救援设备、石油装备等领域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应用,为民用产业发展插上了飞航高新技术的翅膀。

  飞航精神,飞航人克服一切困难的法宝中国航天科工三院50年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人员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历史。50年铸成的“飞航精神”,成为飞航人克服一切困难的法宝。

  有一年秋天,某型号试验弹进场,由于申请不到专列,只能将七八节自备车厢拖挂在西去的货运列车上。在一个小站上,前面的货车要走不同的路线,自备车厢被卸载在站台上,必须转挂到另外一列车上,可这两列车并不在同一轨道上,小站没有多余的机车协助转运。情急之下,试验队员们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推火车。十几个战斗在飞航型号研制一线的“文弱书生”,喊着整齐的号子,推着一节节十几吨重的车厢缓缓前进。

  历史悠久的“飞鱼”导弹已经更新到block 3型。(资料图)“活着干,死了算”,某型号总师刘永才院士的口头禅近乎悲壮。这位资深专家有着胃出血的老毛病,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一次现场排故,他中午没能及时回驻地吃饭,结果胃病复发,造成大出血,生命垂危!当地医院条件有限无力治疗,有关方面用直升机火速把他送回北京。等进手术室的时候,他的血压已经降到了零。

  尽管如此,刘总从来没把自己当作病人,反而经常超负荷地投入到型号研制工作中。在型号研制跌入低谷的时候,刘总带领队伍全力进行地面试验和问题归零。多少趟来回奔波,多少次挑灯夜战,多少回彻夜难眠,刘总数也数不清,大家看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他头上白发的迅速增加。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型号研制工作终于迎来春天,飞行试验接连获得成功,终于顺利进入定型阶段。参加过那次庆功宴的人们始终无法忘记这样一个镜头:当几位队员向刘总敬酒的时候,因胃病早已滴酒不沾的他仍然毫不犹豫地端起了酒杯,望着这些与自己一道埋头奋斗多年的战友,他满脸通红,嘴唇颤抖,激动的泪水在眼镜后面打转:“咱们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一句话没说完就哽咽着再也接不下去……为了祖国的飞航导弹事业,为了打造卫国御敌的利器,飞航人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毕生的心血,甚至宝贵的生命。

  1995年国庆节,参加某重点型号研制的高级工程师刘滨生最后一次回到家里,长期的出差、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感到身体疲倦不堪。妻子反复劝他去医院检查。“等忙完这一段再去吧!”刘滨生敷衍了过去。此时的他,满脑子装的全是工作。在北京呆了不到一周,刘滨生再也坐不住了,他又一次登上北去的列车。在沈阳办完事,他马不停蹄地飞往株洲。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