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十九路军为什么从拥护蒋介石向反对蒋?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7-23 19:33:05

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抗战是十九路军从拥蒋转到反蒋的分水岭,这一战使十九路军出现根本转变,除了因为战前双方长期积累了猜疑和不满,更在于战事期间双方的认知差异与行为对立被人利用。

  蒋光鼐曾指出,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抗战是十九路军从拥蒋转到反蒋的分水岭。(蒋光鼐:《对十九路军与“福建事变”的补充》,《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第117页)这一战使十九路军出现根本转变,除了因为战前双方长期积累了猜疑和不满,更在于战事期间双方的认知差异与行为对立被人利用。

  对淞沪抗战的不同态度在抗日问题上,十九路军与蒋介石存在重大的认知差异。上海战事打响后,十九路军反对任何妥协退让,坚持抵抗到底。蒋介石则主张“速了”和“不扩大”,无意与日方决战。2月10日至12日,上海战事出现短暂沉寂,南京即“令蒋、蔡勿战,谓外交有办法,蒋愤蔡懊丧,但下级仍主不退”。(《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7),第507页)蒋光鼐、蔡延锴在一年后的通电中承认,他们于“一·二八奋起淞沪之抗战,并在战中极力主张扩大事态,到处起而抵抗”。(《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4),第426页)南京方面则认为十九路军“径以个人虚荣心理迎接战争,太不考虑最高统帅部的整个战略”。(黄旭初:《广西与中央廿余年来悲欢离合忆述[20]》,香港《春秋杂志》第123期[1962年],第14页)在不同认知支配下,双方各行其是,十九路军一再调高此次抗战之预期,蒋介石则有坐视不救或乘机打击十九路军之嫌。调高抗战之预期主要是指十九路军在战时至少三次拒绝主动退却。2月9日,何应钦、陈铭枢建议十九路军后撤,蒋光鼐复电认为“遽然撤退,示弱于人”,“政府更受人民攻击”。(《淞沪烽火———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纪实》,第251页)2月27日,蒋光鼐终于下定主动后撤的决心,并已发布命令。张治中又担心后退于蒋介石不利,“中伤者则又将多所指责”,向蒋光鼐及蒋介石提出异议,最后蒋光鼐决定“誓死守原防地”。(《“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第238页)3月1日,蒋介石“密令十九路(军)返昆山……但贤初尚坚持,大约总支持到三月三号”。(《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7],第517页。)至于蒋介石坐视不救或乘机打击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延锴的回忆已多有披露,甚至蒋介石方面后来整理的史料也有所透露。如参谋总长朱培德打算抽调驻海州的梁冠英部增援淞沪,蒋介石批示:“海州空虚,梁部万不能调。”(《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1),第449页)围绕增援十九路军的问题,据说陈铭枢曾与蒋介石当面闹翻。2月23日,十九路军参谋长邓世增向蒋介石求援,蒋答以“各部队均未集中,何能增援”?要蒋、蔡撤退。(《陈铭枢回忆录》,第104页)对立与差异被放大然而,对双方关系“伤害”最大的还不是这些差异和对立本身,而是这些差异与对立被各种势力利用和放大。

  沪战爆发前夕,蒋介石与汪精卫合作重执政柄,胡汉民和孙科先后下台在野。失意的胡、孙极力利用沪战煽动反蒋。对于调动张治中第五军赴沪参战,胡汉民、孙科不是认为蒋介石在与他们争夺民众,就是认为第五军的增援与蒋介石无关。3月2日中方军队总退却后,胡汉民声称蒋介石“先密令张、俞(指张治中、俞济时)撤退浏河,蔡廷楷(锴)不知,迨蔡军势孤,乃不得不退”。(《胡汉民事迹资料汇辑》第5册,第653页)不啻说蒋介石有意借日本人之手打击十九路军。第五军将领对此愤愤不平,3月9日,俞济时向蒋介石报告“十九路(军)驻沪人员声称此次全线撤退系因浏河第八十八师部队先行撤退”,“显系别有作用”。蒋介石只好指明“先被(日军)击破之地区系小场庙、夏家荡间”,(《事略稿本》(13),第379页)这是十九路军的防区,当然这一“澄清”可能再次被利用和攻击。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