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国军老兵:闻听南京大屠杀江苏士兵掩面痛哭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7-19 17:09:14

  1948年底,他辗转来到上海,并在铁路局成了一名工人。

  1949年3月,在铁路局工作的他,要被迁往台湾。由于杨良平当时悄悄做了一些地下工作,甚至把两部车子都送给了共产党,铁路局说他是共产党,就把他留在了杭州。

  后来,杨良平进入南京华东革命大学就读。1951年,杨良平和妻子陈秀珍结婚,并到山西开始新生活,结果,老人“在那里把妻子丢了”。

  这是一段被老人称为“太悲惨”的离别。杨良平回忆,当时政府领导找他,认为“陈秀珍是资产阶级小姐,你是工人阶级,你们必须离婚”。

  杨良平拒绝。1952年一个深夜,一群人把杨良平捆起来,在地洞里关了几个月后,送到煤矿挖煤。杨良平偷着跑出来后,四处打探妻子的下落,几个月后也无任何信息。

  “真是想死的心都有”。担心再次被抓,他前往云南谋生,自此与妻子离别。思念妻子成疾的他,在看破红尘后,在云南保山的一座寺庙里做了和尚。

  随着时间抹平记忆的伤痕后,他又还俗,并与保山一当地女子结婚。从此,将身份隐藏到2006年。

  回家:“我亏欠母亲一生的眼泪”

  初夏的新昌大佛寺边,树木茂盛,一个平常的傍晚,93岁的杨良平回家了。

  灰布衣衫,戴着眼镜,身形瘦削,50多位家族后代前来迎接这名阔别74年的长辈。72岁的杨继沛是杨良平已故大哥的长子。

  “我奶奶临终前最记挂的就是你。奶奶一直很小心地保存着这张照片,直到她去世。”杨良平听着,身体轻轻颤抖着,嘴里轻轻呢喃着:“我这次回来就是要去磕个头的。”

  “杨氏良平,善良和平……淞沪会战,南京保卫,征战中原……”在晚餐前,侄子杨继江代表全家族读了一段对老人的欢迎词,四字一句,将老人八年抗战的情怀和少小离家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5月12日清晨,老人家要为父母上坟。刚到山脚,杨良平老人就抑制不住地激动起来。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视力不好,后辈们想把老人背到墓前,但老人拒绝了,并不容商量地说:“我要走着到父母坟前。”“爹、妈,原谅儿吧,忠孝没能两全,当兵8年,我一直在战场上打鬼子,没有打过中国人……你们的儿子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游子回归,乡音已改,鬓毛已衰。父母坟前,洒一杯白酒,烧一点黄纸钱,叩首再叩首,他所要将一生的眼泪留给黄土下的母亲。

  在老家那口老井前,杨良平久久地触摸着,不肯离开。

  5月13日,志愿者和媒体帮杨良平找到了失散59年的妻子陈秀珍。但是杨家的晚辈在怎么和杨良平说这件事情上显得分外纠结。杨良平的外甥说,大家都很纠结,谁也觉得承担不起这个责任,都选择了沉默。

  家人能做的就是陪老人,在新昌老家和杭州走走,逗他开心。“也许是老人最后一次回故乡,这样的喜事不给他说,会留下一生的遗憾。”多名家属思考良久后,决定告诉老人家。

  “啥,她还活着?”杨良平得知妻子还生活在南京后,吵着要到南京去看看。“我想看看她,都50多年不见了。”老人显得很平静。

  “我是完成心愿的。”老人说,他不会激动,也不会悲伤。

  5月17日,在双方亲属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杨良平来到南京,并于下午3点在南京一家咖啡厅见到了朝思暮想寻了59年的妻子。

  两人双手紧握,两个思维清晰的老人相互搀扶着坐在椅子上。“你是秀秀,我是杨良平呀,你能看清楚我吗,我看不清楚你了。”两位老人交谈着,亲人全部退出房间,给两位老人一点私人空间。

  1个小时,2个小时……,两位老人聊了3个小时。

  “我原谅他了,我不知道他是国民党军官。”原来,杨良平娶妻后,一直将抗战的经历埋藏内心,他一直觉得自己连累了妻子陈秀珍。

  陈秀珍回忆,那年(1952年)在杨良平被抓和丈夫失散后,她最后乘坐火车回到娘家南京,一直将这段婚事埋藏在心底,再未提过。

  一晃59载。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