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赵登禹是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首位殉国国军师长,他也是我国抗日战场上的名将之一,他的死因也引起了众多学术界的关注,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他的死因之谜吧。
将军战死后,据考证其遗体先被红十字会掩埋,后被龙泉寺僧人收殓,1946年经在中山公园举办公祭大会后安葬。其墓地在“文革”中一度被毁,将军遗体也被不明真相的红卫兵所亵渎,1980年修复,至今祭祀不绝。
看过这些图片和档案后,赵学芬女士拿出若干将军遗物遗墨与大家共同瞻仰。令我吃惊的是,这位善使大刀的将军写得一手好字。
原来,尽管身在旧军队之中,出身贫寒,自幼失学的赵登禹将军并不满足于作一介武夫,而是一生勤奋好学,公务之余练笔不辍,颇得鼓励部下读书的冯玉祥将军看重。1934年,看到部下捕捉到两只火红色的小狐狸,刚刚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将军亲自提笔给当时还叫作“万牲园”的北京动物园修书一封,曰:
“敝师驻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谂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单永安,携往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
一句“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令人唏嘘不已。
据赵学芬女士回忆,“我父亲返回河北防地前,见了我祖母最后一面。临行时,他跪在地上给祖母磕了头,又叮嘱正怀孕的母亲要注意身体,然后还抱了抱只有2岁的我和4岁的哥哥赵学武,之后义无反顾地离家而去。”
这一去,将军血战不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