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后唐太宗对隋朝的灭亡进行总结分析认为,隋朝灭亡的主因是隋炀帝把官员的口封住了,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隋朝灭亡的最大隐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唐太宗的评价吧。
宣宗的号召在民间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德州平民的一封上书,被写进了史书这封上书说,德州是军事、交通要地,一有军情,经过德州的兵船一艘接一艘。兵船的督运者们都向地方索要超过标准十倍的民夫,并敲诈勒索。兵船运载的私货远多于官物,军士将私货沿途发卖牟利。兵船骚扰、祸害地方不浅,要求皇帝命有关衙门查禁。宣宗接到这封平民上书后,将其交兵部议处,兵部提出了解决方案,得到宣宗的允准。
求真言难听实话难
清醒的皇帝都希望听到臣下的真话、实话。但是,皇帝要想听真话、实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明代的好几个皇帝。都曾感叹求直言难。
明成祖曾对通政司官员说:地方官来朝,我都命他们报告民间疾苦,他们总是说,“田谷丰稔,闾阎乐业”,只讲赞颂太平盛世的话,不说真话,不说实情。最近听说山西饥民有吃树皮草根的,然而没有一个官员向我报告这件事。
明宣宗因负责监察的御史们“多怀顾忌,少有敢言”,曾对右都御史顾佐等人说,朝廷立法,凡各衙门官员及普通百姓,都允许向朝廷提建议、意见。况且提意见是御史们的职责所在,你们都是我所倚信的,“岂可有所顾忌”,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若当言不言,以失职论”。
其实,深感求直言难的皇帝,岂止明代的几个皇帝?就连唐太宗都有过这样的感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什么原因?魏征答:陛下虚心听取意见,应当有人进言。不过官员中有三种人:懦弱之人心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君王不信而不得言,怀禄(留恋爵禄)之人害怕危及自身而不敢言,所以,大家都保持缄默。
听不到官员的真话,有帝王自身的原因,也有官员方面的原因。从皇帝这个角度讲,他虽然下了诏令,恳求直言,但官员们多不信,因为历史上向皇帝进言的官员罹祸的不在少数。
从官员的角度讲,官场不乏“官油子”。唐朝宰相苏味道便是这类官员的典型。苏味道担任宰相期间,从未提出过有独到见地的建议、意见,一味阿谀皇上,处事圆滑。他常对人说,决策时不要态度明显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模棱两可最好。于是,他便得到一个雅号:模棱手。官场上“苏模棱”越多,君王越难听到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