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史迪威已经在计划训练第2批30个师的计划,最终使中国陆军经过整编的师达到100个。这样,在夺回缅甸以后,依次发起汉口战役和徐州战役,攻克徐州后,就可以向日本本土发动空袭。
12月27日,史迪威提出在云南重新编组和集中装备,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包括:设立后方勤务学校,建立有效率的补给制度,在昆明地区建立步兵、炮兵和陆空军协同作战训练班,修复和扩展滇缅公路。调整通往华东的交通。此后,史迪威集中精力努力集结,训练和装备y军,为预定于1943年雨季后发动安纳吉姆战役做准备。
1943年1月28日,史迪威总结了马歇尔指示的精神和与宋子文、陈诚讨论的结果,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个备忘录。史迪威在备忘录中指出:反攻缅甸正是装备和训练中国军队,促进中国强大和安全的机会,因为可以借助于美国的武器和物资。如果第一批练兵30师计划完成并使用于攻击日军,就有了要求装备第二批30个师[注:原书为300个师。]的基础。特请立即实施云南练兵计划,加速集中军队。请即授权安排财务,批准训练计划,即刻指定第二批练兵30师的单位,以便早日准备重新编练及装备。中国练成这两批军队后,就不怕日军的攻击了[注:查尔斯·f·罗马纳斯、赖利·森德兰:《史迪威在华使命》第262~266页。]。史迪威还提出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蒋介石很快批准了史迪威的报告。很快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接着任命了中方参谋人员和美国教官,并颁布了第一批受训和接受装备的30个师的番号。史迪威派遣当时中缅印美军参谋长贺恩上校率领重庆美军司令部部分人员到昆明设立办事处,为开训做准备。
中美双方协商决定,远征军完全由中国军官指挥,美国人只担负训练及供应租借武器的责任。在昆明设立步兵、炮兵、通讯兵、交通兵训练中心,每期训练六个星期。每期每一兵种轮训干部150人至450人。受训期满后,学员回原单位担任各单位的训练班教官。受训各军都派遣一组美国教官,组建成该部训练班,监督教导,报告教练情况。
3月10日,陈诚与史迪威在重庆开会决定,在昆明各训练中心集中各部队军官8千至9千人分批训练,然后空运到印度兰姆伽训练中心,学习和掌握新式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陈诚主张特种兵尤其应多送印度兰姆伽训练中心,加强技术训练,对高级干部则应以战术和精神训练为主。
3月23日,蒋介石审定了军政部云南练兵的具体计划,命令有关部队向云南集中。随后陈诚带领大批人员到云南,在楚雄建立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将楚雄以西所有军队指挥权从昆明行营的系统分割出去,一方面削弱了龙云的势力,另一方面楚雄就在昆明附近,便于就近控制龙云。
按照计划,共有11个军31个师参加训练,每个师兵员总数由8400人增加到10300人,预计新编组成24个新型的攻击力强的师,6个调整师,总计人数达41万2千6百人。但当时这11个军的实际人数只有22万7千3百多人,缺编达18万5千多人,军政部决定在6月补充12万2千多人。而且参训部队只有一半的人持有正常情况下所需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中相当一部分缺少关键零件无法使用。史迪威一再催促补充兵员,多次向军政部提出,中美战时关系的基础在于中国提供人力,美国供给租借武器,共同抗敌。如果中国不能提供充足的人力,就会浪费租借物资和武器。对史迪威的要求,中国政府积极配合。3月20日,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要求补充人员前来报到的命令已经发出。4月底开始征收新兵,5月底到达部队,……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百分之百的同意。史迪威还写信告诉史汀生,说中国的装备部和通讯部正与他通力合作,中国军队的医疗机构竟然成了他们迄今建立的最好机构[注:同上,第525~526页。]。
3月28日,陈诚视察了已经开到云南的受训部队,发现部队武器不整齐,缺员又多。次日飞抵大理,向滇西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学员训话。陈诚在训话中说:远征军的任务非常重要,这是中印缅战区的联合作战,对于中美两国最有关系。倘若一战成功,就可以开辟由印度到中国的陆路交通供应线。这不只是抵御日军侵略的自卫战争,也有争取同盟国全体胜利的目的[注:吴湘湘:《民国百人传》第2册第204~205页。]。要求学员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国民政府驻滇干训团与训练中心
1943年4月1日,昆明“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步兵训练中心和炮兵训练中心同时成立,步兵训练中心在昆明近郊的黑林铺,炮兵训练中心在昆明附近的干海子,其余的工兵、通讯、战术训练班设在北较场营房。
4月5日,炮兵训练中心开始上课。在该中心任教的有56名美国教官,12名中国助教和23名翻译,第一批学员只有87名军官,只有预定学员的四分之一。最先参加训练的有中国第71军炮兵团、第2军野战炮兵团的部分官员。步兵训练中心的第一批学员是中国第5军干部训练班学员,也不到预定的450人。由于合格人员不够数量,上述两个主要训练中心只发挥了八分之五的作用[注: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下册,第609页。]。1943年炮兵班开课率只达到百分之二十五,步兵班约达到百分之六十。受训人员中,许多人不能适应,但也有不少求知欲强,学有长进的。有个美国教官曾评价说中国学员接受得真快,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历,他从来没有在美国人身上收到这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