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姆伽受训的中国驻印军官兵
在兰姆伽受训的中国驻印军官兵
全套英美装备的中国驻印军
怒江对峙的第一年主要是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它控制着整个滇西的局势,担负着保卫滇西,准备反攻缅北的重大任务。但由于日本占领缅甸后,切断了滇缅公路,中国对外陆路交通完全丧失,国际援华物质(尤其是盟国的军事援助物资,不能运入中国,致使中国的抗战面临着严重局面,也直接地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中美双方认为:为了使中国坚持抗战,实施美国的全球战略,必须要打通美国援华租借物资运输线--滇缅公路。但要打通滇缅公路就必须中美英三国配合作战,反攻缅甸。为此目的,中美双方制定并实施了在云南整编、训练、装备中国军队--中国远征军的计划,为盟国反攻缅甸打下了基础。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首次以中国战区最高司令的参谋长身份晋见蒋介石,就向蒋介石提出要用美国租借法案军备物资为中国训练30个师兵力的计划。他时刻不忘陆军部给他的命令“增加美国对中国政府援助的效果以便进行战争,帮助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注:查尔斯·f·罗马纳斯、赖利·森德兰:《史迪威在华使命》第74页。]。史迪威清楚地知道,中国名义上有300万军队,约300个师,但这些师平均缺额百分之四十,而指挥官却按满员领取军饷。军队装备不良,弹药奇缺,士兵普遍营养不良,疾病流行。他认为中国士兵有坚韧不拔的刚毅品格,决心要把软弱涣散、五花八门的中国军队组建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他动身来华前夕,在给马歇尔的备忘录中,要求在可以提供时,运送给他30个中国师使用的装备,这个军力应在美国部队和航空可以提供支持时获得他们的支持,应指定飞机加速运送供应品去中国。他之所以提出上述要求,其长远目的在于加强中国军队的战斗效能,发动对日最后攻势。为了把战争导向日本,他提出中国应当发展成为最大的进攻力量。
3月9日,蒋介石举行宴会欢迎史迪威。席间,史迪威就训练中国军队30师之事问蒋介石,说:“日前曾请选定30师,准备以美国武器重整军备。美军通讯、炮兵及其他兵种军官800多人即将分批来华,教练中国军队使用新式武器。他们到达后,准备立即开始训练,新式武器运到,可交付选定的部队使用。不知30个师业已选定否?蒋介石回答:只要确知新式武器运到日期,选定30师并非难事;[注: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第三册第222页。]。蒋介石令何应钦负责选定各师,指示史迪威与何应钦洽商细节。此后,由中国军事委员会拟订练兵30师的编制和装备表。但具体参加训练的部队,始终没有确定。
缅甸失陷后,史迪威继续坚持努力实现为中国建立一支约100个满员师的军队。其中,第一批30个师,在昆明地区训练和装备,组成y军,使其成为百万大军的核心。他称入缅作战计划为x-y计划,x代表从印度进入缅甸的军队,y代表从云南进入缅甸的军队。准备采用分批训练的方法,先训练骨干,再由骨干训练部队,而不准备整师整师地训练。他的计划,得到中国军政部的同意。为了尽快开始练兵计划,史迪威多次向罗斯福提出,以中国参战和整编军队为条件,向中国提供租借物资。罗斯福考虑中国在战后亚洲的潜在价值,否决了史迪威对蒋援助应按对等原则办理这一基本策略[注: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5页。]。
1942年8月,中美双方参谋人员共同修订练兵30师的计划,11月最后确定。11月3日,蒋介石接见史迪威时表示:在预定的缅甸战役中,除驻印军外,可以从云南方向派出15个师,于1943年2月底前布置妥当[注: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第三册第353页。]。宋美龄还说史迪威深知中国军队与军官能力,请他先选定精良部队和军官,并开具名单,请蒋介石批准。此后,练兵30师计划进入准备供给、运输、兵站、交通管制、医疗卫生、通讯与工程保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