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救国
在日本近代史上,伊藤博文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1841年,伊藤博文出身于长州藩(今山口县)山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其父被下级武士伊藤家收为养子,并被选为继承人,遂继姓伊藤。
伊藤博文小时候性格软弱,但脑子灵活,还很会搞关系,有一次,在外公家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跟欺负他的那些小孩子成了兄弟。
孩子们经常分成两队做军事游戏,小伊藤博文是其中一队的队长。初冬时节,他率领一队人马在作战中失利,为了扭转局面,他把对方诱入干枯的芦苇丛中,然后跑到上风的地方放起了火。火借风势,冲着“敌军”就烧过去了。
这场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伊藤的外公不得不替他挨家道歉。
俗话说,三岁看老。小小的伊藤博文就已心狠手辣、工于心计,难怪日后能成为一代枭雄。
早年,伊藤博文曾入吉田松阴创办的松下村塾学习,这个吉田松阴曾划着小艇爬上打开日本门户的美国黑船,要求偷渡美国,去考察新文明。
这种异想天开的行径,代表了当时日本的风尚。在吉田松阴被赶下黑船后,他在狱中写下了许多启蒙时代的巨着。但是在他的这些向文明学习的着述中,他一面教导对欧美规矩的恭敬,一面却宣扬对贫弱邻国的野蛮。
吉田松阴的这些理论,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伊藤博文,使伊藤博文一生都在实行侵略扩张政策。
伊藤15岁开始参加政治运动,是个“尊王攘夷派”干将,在1862年还参加了火烧英国公使馆的激烈活动。但第二年,伊藤博文选择了赴英留学,他在英国时,对政治制度等的研究特别热心。从英国归来,伊藤博文成为明治维新政府的得力人物,十分活跃,积极推动国内的各项政治改革。
1881年,伊藤博文积极推动引入英国的政党内阁制,次年又赴俄研究君主立宪政体制度一年。
回国后,伊藤博文大显身手,在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旧贵族阶级以及新涌现出的有功之臣、军人,分成公、侯、伯、子、男五个爵级,组成贵族院成员。伊藤也自列公爵之阵。
1885年12月,伊藤博文建议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出任首届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并开始起草宪法的任务,并在1889年2月1日推出其主导制定的日本第一部宪法,创建了独特天皇制国家,被誉为“明治宪法之父”。
此后,日本在强国路上一路超越亚洲各国,绝尘而去。
1894年,伊藤博文参与策划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中日甲午海战,战后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伊藤博文的所作所为都是以日本的民族利益为出发点的,但这种利益的赢得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的,这就是那个时代弱肉强食的理论。1894年7月,日本主动挑起甲午战争,伊藤任战时首相。“攻占威海,略取台湾”的作战方针,就是他提出的。而《马关条约》的底本及其苛刻无比的条款也是由伊藤圈定的。
这一战,使得大清帝国颜面无存。这一条约,不仅使中国无力保护朝鲜,此外还割让了辽东、台湾、澎湖三处领土,以及赔款两亿两白银。后来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日本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向清政府勒索三千万两白银“赎辽费”了之。
甲午海战后,清朝已经无法对朝鲜的命运再说一句话。日本则有了相当的实力,可以把朝鲜一口吞下。
日本人闯入皇宫杀了明成皇后,同时又用谈判手段修改了若干条款,朝鲜眼看着就到手了,帝国扩张的第一步,吞食朝鲜的大业眼看着就成功了。朝鲜皇族、朝鲜人民没有实力阻挡日本军队的铁蹄,但是有人阻止了。
日本在甲午海战后吃得太“肥”了,这引起了俄国的警惕。日本人也知道如果要吞下朝鲜,日俄之战不可避免。
出师未捷
1904年,甲午之战后的第二个十年,岛国的日本决定与领土辽阔的俄国一战。
此前,俄国曾联合法德逼迫日本把到“嘴”的辽东给吐出来,伊藤博文等军国主义者一直耿耿于怀,视作奇耻大辱。
就在英国人手持马克沁机关枪,在非洲殖民地屠杀的时候,日本陆军的制式步枪也在1897年定型,帝国陆军在这时已经刀枪在握,准备与南下的俄国人比个高低。
为了朝鲜这只已经抓在手中二十年还没放到嘴边的肥羊,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