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鲜为人知的云南大马帮:抗战时的中印国际运输线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7 17:36:29

  他们一路上要克服喜马拉雅的暴风雪和高山缺氧带来的困难,翻越雪山冰川,走过横断山绵长的凄风冷雨,跨过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数不清的河川激流;有的地方要用牛、羊皮包好货物乘竹筏或藤篾溜索过渡。沿途的艰苦辛劳自不必说,常常有许多人畜因过度的劳累、疾病、饥饿、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抛尸荒野。仅一个单程就要走100-120天,进入十月大雪封山之后更有半年不能通行。驿运高峰时,平均每天有3万多人行走在这条路上,马匹牦牛有10万之众。三年间,仅腾冲的“茂恒商号”一家,就经这条路运回了孟买纱厂的“白象”、“一龙”细纱5万驮;棉布、西药等数千驮。

  那个时期,住在丽江的俄国人顾彼得曾留下这样的记叙:印度与中国之间这场迅猛发展的马帮运输是多么广阔而史无前例,但认识它重要性的人极少,那是独一无二非常壮观的景象,对它还缺乏完整的描述,但是它将作为人类的一个伟大的冒险而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此外,它非常信服地向世界表明,即使所有现代交通运输手段被某种灾难毁坏,这可怜的马,人类的老朋友,随时准备好在分散的人民和国家之间形成新的纽带。

  1993年,笔者有幸在著名侨乡腾冲县的绮罗乡李大人巷,结识了当年开辟滇藏运输的第一人---李和仁先生。那年李和仁先生83岁,他腿上得了股骨头坏死的毛病,刚从香港做了手术回来,正在恢复,可气色非常好,走起路来很稳健,腰背很直,根本看不出是个刚做过腿骨手术的人。说起香港,他轻描淡写;一听说我们是来了解有关当年滇藏商道事情的,他立即来了精神,讲述起了那段属于他生命中最辉煌的经历。

  那年他32岁,在茂恒商号当管事。他说当时走西藏那条路是万不得已,被日本人逼的!大慨是1941年的中秋节,他到了丽江。在茂恒商号的老伙伴丽江商人王胜三的帮助下,李和仁学习了几天藏族礼仪,换上了一身藏袍,带上了向导、马帮,大概一行有百十个驮子,几百个银元分头贴身装着,走上了去西藏的路。他随行驮运了十驮红糖、十驮茶叶、十驮火腿,这是准备向沿途的藏官、头人、喇嘛送礼的。李仁和说,从丽江、中甸到德钦,第一次见到那么雄壮美丽的梅里大雪山,他心里真是太激动了!但是光翻越梅里雪山他们就走了三天。记得翻越冰川的时候,马站不住,脚下直打滑,大家就将一些粗糠撒在冰面上,一路撒一路走。在翻越梅里雪山的路途中,他的老伙伴李日洁,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得了严重的高山病,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还有十多匹骡马也倒在了那里。

  翻过梅里雪山,他们到了四川昌都。马帮队在那里滞留了近一个月,经过送礼和多方周旋,才从藏族的“多玛背”(税官)那里拿到了进藏的通行证。后来他们和那些藏族同胞混熟了,问起那次为什么迟迟不让进藏的事,藏官们笑着说,看你们的赶马人个个精壮,又那么团结,能吃苦,还以为你们是一支汉人部队呢!后来关系融洽了,进藏的马帮队只要一提腾冲茂恒李和仁,他们就通通放行。在这些马帮充满冒险的国际商贸活动中,李和仁先生数次走过惊险的冰大坂、暴风雪山口,乘竹筏皮筏渡过江河激流;吃雪拌糌粑、风干牛肉;一路上遇到的刀客、强盗、神秘的喇嘛探子等事件数也数不清;他目睹过当时藏区铐木枷、下油锅等酷刑;经历过上百匹骡马累死、冻死的场景。

  问到那段曾经沧海的不寻常经历,李老先生坦坦荡荡地说,我们上路的人不兴总说怎么苦、怎么惨,自己选择的路,自己就要承担。再说苦中总还有乐嘛,你们看,我从西藏就带回来这么一个宝贝。说着,李和仁先生指了指身后正在倒茶的夫人,介绍道:“她叫罗布启春,藏语的意思是‘幸福的宝贝’,当年是日喀则卖酒的姑娘。那时候,整个日喀则就数她们家的酒好喝,每次路过她家门口脚就不听使唤,就要朝她卖酒的地方走……她真是个宝贝!陪我在西藏十年,又陪我去印度、南洋、香港……”李和仁先生无怨无悔地回忆着。

  一段长长的沉默之后,李和仁先生颤抖着手,拿出一张发黄的纸对我说,政府还是很照顾他的,1956年从印度噶伦堡、泰国、香港辗转回来后,政府给了他一份特殊的待遇。他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张发黄的纸,只见上面用毛笔写着:“照顾华侨证”,每月供应糖半斤,电池两节,香油二两,大豆十斤,猪肉三两。后面是乡政府红红的印章。老先生的许多亲友都在国外,他本可以留在那边过舒适的日子……,但他最终选择了落叶归根。

  此时,高黎贡山下午的阳光已经西斜,李和仁先生身上罩着一层温暖的桔红色的光影,平和安祥的他,这位在民族最危难的日子里开辟滇藏印国际通道的马锅头,就像夕阳下一座沉默的山,显得宁静而博大。我感到一种灵魂的震憾,甚至觉得,我们应该以中华民族的名义,在腾冲城,在未来中缅高速公路的路口,在滇藏大道的入口,那圣洁的梅里雪山下,用喜马拉雅的石头,为这些马锅头及他们的那些赶马人塑起一座座巨大的雕像!应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历史不仅应该记载那些胸前挂着勋章的英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更不能忘记那些支撑她尊严和骄傲的普通人!

  近日,笔者的同事要去腾冲做采访,我特地托他带去对李和仁先生的问候,没想到,当他到达绮罗乡的李大人巷时,只见李先生门上飘着白色的挽联,先生已经驾鹤西去。顿时,我只觉得心里空空荡荡,久久说不出一个字来。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