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11日,新中国成立40天后,人民空军宣告成立。刘亚楼和肖华分别出任第一任司令员和第一任政委,空军从此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担负起保卫祖国蓝天的重任。抗美援朝爆发,新生的人民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不足200人,人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但面对拥有1200余架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出风头的对手,他们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425架的赫赫战果。
当年带领冀中群众炸桥梁、扒铁道的吕正操,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铁道部部长、铁道兵政治委员,架桥铺轨,一步步延伸着新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
战争虽已结束,战将从未下鞍。新中国成立后,不管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这些昔日驰骋疆场的战将们,始终以战争年代那种打仗的精神,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
开国上将中,还有几位海外归侨和少数民族将领。其中,后来担任过海军司令员的叶飞上将为菲律宾归侨,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上将是蒙古族,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是壮族。
乌兰夫,这位出生于大青山下的蒙古族将领,长期以来一直战斗、工作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作为绥蒙政府主席,率领大批蒙汉干部回到内蒙古地区开展民族自治运动,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又回到了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上,使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改善,人口和经济空前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国授衔时只有42岁的韦国清,少年时就投身革命,16岁参加百色起义,后又参加了长征,抗战中率一班人马突入淮北创建根据地,解放战争时已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纵队和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不久,应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邀请,中国政府指派以韦国清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赴越,协助越南人民军进行抗法战争,把传奇带到了异国他乡。
昔日战场对手同耀共和国星空——陶峙岳:9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董其武:毅然起义创造“绥远方式”
开国将领中,还有一批来自昔日战场对手的国民党将领。陶峙岳、陈明仁和董其武,3名起义的原国民党军官,同样被授予上将军衔。
上将陈明仁,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官至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1944年,陈明仁率部在中缅边界展开对日反击作战,与驻印远征军一道,大举歼灭日军,重新打通了中国通向海外的重要枢纽——中印公路。陈明仁因此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