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德和麦理浩一下子都愣了,稍一回过神来,几乎异口同声地赶忙说:“那当然是不可能的。用福克兰群岛和直布罗陀的办法是不行的,对中国只能谈判。”
北京中英首脑首次会议
1982年9月22日,金秋时节,英国首相玛格利特·撒切尔夫人来到中国北京访问。她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五年前,她曾以英国保守党领袖身份访问过中国。而这次来访时,英国的经济几乎可说是二战后最好的时期,她处于优势地位。她更是兵马尔维纳斯群岛胜利的余威来同中国谈判的,撒切尔夫人是有备而来的。种种迹象表明,撒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将坚持英国固有的立场,坚持不平等条约的“合法”性。谈判将是艰难、持久的。
9月24日上午,撒切尔来到人民大会堂。她雍容华贵,笑容可掬,在新疆厅同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倾谈片刻,然后被引导向福建厅走去。快到门前时,厅门大开,小平同志迎了出来。宾主双方落座。小平同志胸有成竹,安然半靠在沙发上。撒切尔两手平放膝上,面含微笑,端庄凝重。中方在座人员有黄华外长和我,英方参加谈判的有尤德,巴特勒和柯利达大使。
宾主一阵寒暄,对四川菜、广东菜和苏州菜的口味,比较一番。会谈初,气氛平和、融洽。
此前几天,中共中英政治局党委举行会议,议决1997年必须收回香港,小平同志最后一锤定音说:“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
撒切尔外号“铁娘子”,外国报纸称“她是资产阶级一名凶猛、狂热的斗士,她像一只铁蝴蝶到处飞舞”,说她坚持的是“鲜明的传统的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
邓小平,是被毛主席誉为“绵里藏针”的“钢铁公司”。很快双方就为解开两个国家、两个民族间百多年来的“死扣”,围绕中国固有领土香港的前途展开交锋。两人谈笔风生,却挟电闪雷鸣;轻言漫语,无不字字千斤!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然又处处峰回路转,暗含转机。
撒切尔夫人在会谈中,强调“三项条约”是“有法律依据的”,甚至断言,“如果中国政府宣布收回香港,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对此,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并说如果“香港发生严重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
会谈原定一个半小时,结果比原定时间又延长了五十分钟。撒切尔最后表示:希望不要把今天会谈的内容传出去,并建议共同对外宣布会议是坦率的、友好的。小平同志表示:“完全赞同你的意见。”
中国政府为谋求政治解决的第一阶段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以后谈判奠定了基础。
事出偶然,会谈后撒切尔夫人在步出人民大会堂时,在台阶上不慎绊倒,一些新闻记者作了渲染报道,虽说是人们反殖民主义情绪的一种流露,但我还是不赞成那样牵强附会的描绘,像撒切尔这样的政治家,是不会因在谈判中出现不愉快的情况,就昏然失控的。
当天下午,我和夫人陪撒切尔游览了颐和园。撒切尔还即兴参观了海淀农贸市场,兴致勃勃地买了一袋葡萄。虽然上午的会谈是严峻的,但此时撒切尔的表现,用中国一句俗话来说,称得上是“举起千斤,放下四两”,很具政治家的风度。
离开北京前,撒切尔回答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提问,仍坚持说:“管理香港的条约,至今仍为国际法所公认……英国将以条约处理香港问题。”
9月27日,撒切尔在香港的记者招待会上,重复她的立场说:“英国立场是根据三个条约,其中一项是占香港面积92%的土地的租借,将在1997年到期。另外两项条约是关于香港和九龙半岛的主权,占整个土地面积的8%。如果有人不喜欢这些条约,解决的方法是由双方进行讨论,经双方同意而失效,但不能毁约。如有一方不同意这些条约,想废除条约,则任何新的条约也没有信心执行”。
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回应,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重申:“过去英国政府同中国清政府签订的有关香港地区的条约是不平等的,中国人民从来是不接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不受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拘束,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收回香港整个地区”。
撒切尔在香港记者招待会讲话的当天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学院的学生举行了抗议游行。香港许多报纸,包括一些英文报刊,以及各界人士也纷纷发表言论,反对英国坚持“发了黄的条约”,拥护邓小平代表的中华民族发出的强有力的正义声音:中国对香港拥有主权是不能讨论,不容讨论的!
离任回国 重申中国立场
1983年2月,我的任期将满,将要离任回国,借这个机会我向更多的人阐明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主张,推动中英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