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从边疆到边疆:新疆两千官兵翻越唐古拉援建西藏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5 09:50:45

  顺利进藏见到草原和牛羊,大家都有食欲

  1966年4月30日,援藏队伍到达西藏。5月1日,第一批援藏队伍在西藏拉萨受到了西藏党政军民各方人员的热烈欢迎。当晚,西藏军区还邀请才旦卓玛等艺术家为援藏队伍举行了欢迎晚会。抵达拉萨后的第三天,援藏队伍再次踏上征程,5月4日到达目的地--离拉萨300多公里的波密县易贡湖畔。66岁的乔玉海 (易贡农垦团原劳资助理员)老人说,援藏队伍从乌鲁木齐到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林芝、易贡河谷,一路行程4600多公里。到达西藏后,将士们看到草原、牛羊以后,心情好了许多,也有了食欲。

  连长撑不住了

  今年70岁的贾德良当年是易贡农垦团四连连长,援藏的时候他30岁。

  他和老伴赵瑞芳都是第一批从青藏线进藏的,贾德良带队,全连125人,共5辆车,他坐在第一辆车的驾驶室里。

  “我是连长,一路上不断给大家鼓劲:翻唐古拉山了,要挺住,要坚持吃饭才有劲!”贾德良说,没想到,带头给大家鼓劲的他却撑不住了。“到了海拔4000米以后,我就开始头疼、干呕、恶心,吃不下东西。到五道梁兵站时,还输了一次氧,唉!”

  贾德良的老伴赵瑞芳说,在青藏路上,她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但她的两个孩子却在车厢里打打闹闹。班长冒死背病号

  前面提到的王云老人回想起当年翻越空气稀薄、严重缺氧的唐古拉山时,仍旧记忆犹新。“我是四连班长,冒着生命危险背了班里的一个女同志到卫生所,他叫邓秀英”。记者有幸找到了邓秀英印证当年王云的“英勇事迹”,邓秀英说:“途经一个兵站时,我的头开始疼,呼吸困难,不想吃喝。带队的班长王云让我趴到他肩上,将我背到了兵站的卫生所吸氧。我吸上氧后,才感觉头不痛,心不闷了。”王云说,当年兵站卫生所的医生是这样责备他的:“你胆子大呀,人家走路都不敢快走,你还敢背人呀!”当晚,王云的头也疼了一夜。时任易贡农垦团计财股副股长的朱秀士在他写的回忆录《从边疆到边疆》中,对援藏将士行走“天路”的情形有着这样的描述:到了五道梁,片野真荒凉;到了五道梁,人人心里慌;到了五道梁,个个头上像戴了紧箍咒,真想横冲直撞;到了五道梁,军垦战士吃饭如打仗……

  病号艰难翻山

  家住新疆石河子市14小区的刘丰今年快70岁,是从原新疆石河子汽修厂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休的,老人当年是易贡农垦团八连的机务副连长。在采访中,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我到唐古拉山五道梁兵站时,高原反应特别厉害,被送回格尔木的医院治疗。那时全团不适应翻越山的病号,包括我在内,一共有37人,由我总负责。我被送回医院后,医生检查说是胸膜炎,给我吃雷米封药,打了黄连素,没想到口服的雷米封药量大了,当时我就昏了过去,7天7夜没有醒。医生对我的病束手无策,觉得无法治了,就报了病危,通知了新疆和西藏方面。那时我妻子翟富珍和还不到1岁的孩子在新疆石河子一四八团,得到消息后,想带上孩子来看我。可能是命好吧,兰州军区两个医术高明的医生看了我的病情后,说我是吃雷米封药过量了,对我进行治疗。第二天我就醒了。跟我一样,其他的36个病号也得到了治疗,一个个康复了。一个多月后,我们坐上了一辆西藏军区派的收容病号的汽车继续前进,但我们感觉高原反应更大了,尤其是到了五道梁兵站时,不得不下车休息一晚。当晚吃压面条,12名兵站战士在食堂轮流摇压面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他们一个个累得直喘气,那难受的样子让我终生难忘。五道梁兵站的下一站是温泉兵站,温泉兵站一带也是使人感到高原反应大的地方,一路上我们都感觉头上像戴着紧箍咒……在大部队翻山一个月后,我们才最终翻越了唐古拉山。”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