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志愿军管理下的战俘:当中国人的战俘是一种奇遇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4 09:33:15

  有的情侣或妻子在寄来信的同时,还寄来照片,或附一绺头发,或在信末吻几个绛红色的唇印,以寄托缱绻的思念之情。土耳其战俘阿克那斯妻子的信,则是满纸相思满怀恨。她恨战争,恨把丈夫送到异国战场上的人。她写道:“是谁让我们分离的?是谁把你送到万里之外的异国战场?如果即便是安拉的意志,我也应该反对上帝!”由这信可看出这位妻子思念丈夫的心情强烈到何等程度!

  (f)嗅不到一丝战俘营气息的战俘营

  志愿军所辖各战俘营对所到的战俘和各式各样的来访者,都具有一种极难捉摸的神秘感。“这里就是战俘营吗?这里的战俘营竞这般奇特,这般与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廷!”差不多每一个初到这里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问题,都会迷惑不解感到惊异。

  首先是这里根本不见铁丝网,也见不到岗楼和持枪看守的军警,身着湛蓝色服装、操五大洲不同国度语言、肤色各异的战俘们,个个神态自若,露着一张张笑脸,在营区自由活动,四处游走。身着草绿色服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战俘们共在同一营区居住、生活;时而见志愿军与战俘们在一起打球比赛,时而见志愿军与战俘坐在一起进行游艺活动』要不是服装和外貌不同,人们很难区分出谁是俘管人员,谁是战俘。

  这种情况与气氛在古今中外战俘营中,哪曾有过?为什么我军战俘营会是这样的呢?原因很简单,也很清楚,就是因为我军发扬建军以来的优良传统,不把战俘当作敌人,或当作战争囚犯,而是当作学员或朋友来对待。因此,我们的战俘营乃是战俘们的生活、学习场地,决不是拘禁地或集中营,更不是监狱。

  以上是就我战俘营给人的视觉印象而言,至于平时我俘管人员与俘虏之间的关系就更加使俘虏感动使外界惊异了。具体可看看以下事例。

  打扫营区,搞环境卫生时,俘管人员包括中、小队干部常和俘虏们一道动手干。

  各队如有俘虏住院,队里干部和翻译人员常去看望,嘘寒问暖,使俘虏十分感动。

  干部对所有俘虏的特点脾气了若指掌,日常生活管理中,总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态度,说服教育的方法,帮助俘虏认识错误,改正错点,粗暴斥责、刺激感激、伤害自尊心的话,一概不曾发生。

  干部平时常深入俘虏群中,常和大家聊天说笑,遇俘虏有困难,常主动帮忙,如某战俘营小队长刘启生,有次看到某俘要缝被子不懂得怎么下手,刘启生便拿起针来教这个俘虏缝被子,使俘虏们都很感动,拉近了距离。

  在近三年俘虏的收容工作中,我志愿军所以能获得所有战俘的一致赞誉,就是由于我军上下时刻有政策二字在心中,在具体工作中又具有耐性、责任心与爱心。这样我军才拥有化解矛盾、启迪心扉的过硬功夫。

  (g)战俘营的两项重大活动

  第一项,是1952年11月3日至11月26日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大会。这次运动会共有11个国家的运动员500人参加,进行了足、篮、排、垒、橄榄球,田径、体操、拳击、摔跤等共数十项比赛。运动会开始时有庄严的奥林匹克圣火点燃与入场式,运动会结束时有令俘虏神往的闭幕式与隆重的发奖仪式。会后,许多战俘说,这样的运动会“在世界俘虏营历史上真是创记录的!”

  第二项,则是由俘管处主任王央公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的各战俘营俱乐部代表大会。这一代表大会于 1953年5月19日一23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55名。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交流各战俘营俱乐部开展各项活动的经验,听取俘虏有关生活及我宽待政策的反映。俘虏们都很感动,一致反映说,俱乐部活跃了俘虏的生活,志愿军很关心俱乐部,同时说:“看看吧,在德国、日本俘虏营哪能有像今天这样的俱乐部代表会议呢?”

  五、道德力量超越时空

  中国人民志愿军宽仁博大,对以美国为首的并为主的15国广大战俘实施宽待政策的丰硕成果,实际上化为超越时空的道德力量。具体体现在如下各方面。

  当年国际友人的赞誉:

  英国妇女领袖,世界着名和平人士费尔顿夫人,法国知名人士法奇先生,国际民主法律调查团成员、英国着名律师盖斯特博士,孙中山先生亲属、美籍华裔陈志昆先生,均先后访问战俘营。他(她)们异口同声说:“从多方面看出,你们对俘虏的待遇超过了《日内瓦战俘公约》的规定”,“他们(指战俘)读书、学习、讨论、争论,并一再保证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来不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他们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生活愉快。”

  遣返过程中双方战俘表现反差强烈:

  美方遣回的朝、中被俘人员,一批一批高呼反美口号,扔掉美方衣鞋,一再控诉美军暴行,被美军打伤致残的战俘惨不忍睹;我方遣返的联合国军战俘,人人健康、愉快、友好,逢人都夸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待遇,美接受人员为此,不敢叫记者采访,但还是封锁不住,美军政当局甚为惊惶。

  几十年后佳话频传:

  (1)北约北欧军总司令英籍法勒·霍克利将军谈到他当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的印象时说:

  “我当了一辈子兵,同德国兵、中国兵打过仗,也看过美国兵、苏联兵打仗……但我看最优秀的还是中国兵,我赞赏他们。”

  “中国人民志愿军严格执行命令,不枪杀和虐待俘虏。有时候供应紧张,志愿军自己吃差的,而让我们俘虏吃好的。”

  (2)朝鲜停战后,拒绝回美国,来到中国的温纳瑞斯回忆志愿军时,说了一段富有深情的话。他说:“我和同伴们,其所以能由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变为中国人民的朋友,首先是因为我们从内心中佩服志愿军,感到志愿军确把我们当作朋友对待。”

  (3)美国的詹姆斯·贝特纳遣返回国30多年后,在纽约的一次午餐会上,与当年志愿军一位翻译干部刘禄曾女士邂逅相遇,詹姆斯一眼就认出了刘禄曾。他眼里滚动着泪花,对刘说:“你姓刘,还记得re?在朝鲜战场上,在志愿军战俘营里,你曾与我这个联合国军战俘相处过,过圣诞节时,发给我们的礼物--红底上写着白字‘和平’的小别针,至今我还保存在家里。”接着他又举杯向刘祝贺说:“中国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是真正的朋友,你是中国来的民间大使,美中人民友好的使者,我要向你学习!”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