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志愿军管理下的战俘:当中国人的战俘是一种奇遇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4 09:33:15

  关于不拿俘虏财物的事,是严格执行了的。一个叫纳赛尔尼的美俘在1951年8月5日,写的家信中曾谈到这方面的感受。他说:“刚被俘时,我感到非常害怕。我深怕他们也像日本人一样虐待战俘,并拿走俘虏的东西。但使我惊奇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把我带到离火线几英里的地方,检查我身上的物品后,便立即如数归还给我。”另一个美军中土班长伊万说:“我被俘时,因担心会被杀死,便立即把我的手表、钢笔拿出来,要送给俘虏我的那个志愿军士兵,但他摇着手,很客气地拒绝了。同时他还拍拍我的肩膀,似在表示叫我不要害怕,我当时真感动极了!”

  在后送途中,我军要冒美机侵袭的危险还要保证俘虏的食宿、治疗和安全。美俘彼德·威廉说:“一路上我们受到了很周到的照顾,一到村子里住下,就有医生、护士来为我们治伤。他们尽量不造成疼痛,慢慢脱下鞋子,洗伤处后消毒并敷药,然后又包扎好。每天都这样,就像为他们自己的人治疗一样。”另一个英国战俘p·r·屠塞尔谈了一次途中遇炸的亲身经历。他说:“有一次行进中,盘旋着的‘海盗式’飞机曾自空中倏地窜下来,在我们附近向中国军队扫射,但他们不动声色,过后也没有任何杀害、报复我们的意图。要是我处在他们的地位时,起码要大加责骂战俘,甚至还会走得更远一些……”

  三、令西方媒体惊诧的一项举措

  我军入朝后在第一战役中普遍发现美军“好打难俘”,因此在战场上毙伤敌军人数3倍于俘虏人数。经了解,这是敌军向官兵灌输所谓我志愿军杀害俘虏欺骗宣传的结果。为揭破敌军这种欺骗蒙哄,志愿军从总部到前沿各部队,分别于1950年冬到1951年10月间曾多批释放敌军俘虏,每批多者百余名,少者四五名或十来名不等。由于这一独特举措为战争中所罕见,所以当时美联社、法新、纽约时报、伦敦时报、星期六晚报、温哥华日报以及美陆军星条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予以广泛关注,感到十分惊诧。

  1951年5月15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兰道夫自朝鲜西线报道说:“一周前曾被共产党俘虏的美国军人星期五夜间回到联军阵地后,谈到他们曾同一位中国将军会过面,这些军人说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待遇,而且两次被放走。”

  1951年10月22日,加拿大温哥华日报报道:“中国人有无数次将美国负伤的俘虏放回他们的阵地,有些次,在伤员不能走路,中国人又无法再抬送时,他们就把伤员放到一个地方,然后再给上一面白旗,以便他们向美国部队标明自己的位置。……中国军队在美国人去接运伤员时,还停止射击……究竟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俘虏,曾引起广泛议论……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美国的步兵则是很感激的。”

  一些美国作者在自己的书中也谈到这方面的事迹,如约瑟夫·格登在《朝鲜战争》一书中说:“在第一阶段的攻势中,中国人对待俘虏,尤其是对伤员,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同情之心……有时他们会把美国伤员放到担架上,把他们抬到路边,然后撤退并停止射击,以等待联合国军的战地区务人员把他们弄走。”

  志愿军采取的这种人道主义举措,彻底揭穿了美、英军方对官兵所进行的蒙蔽欺骗,美国赫斯延斯在《朝鲜战争》一书第十六章中不得不写道:“共产党对待战俘的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使西方对朝鲜战争及中国人的看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紧接着又补充说:“因在整个战争中,前线官兵对他们的中国对手很少感到有仇恨的想法……”。 中国自古就有“城战为下”、“心战为上”的说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为期3年之久的朝鲜战争中,能打胜以美国为首、为主的联合国17国的军队,这种“心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四、俘虏心目中的“世界第一等战俘营”

  朝鲜战争中,统管联合国军战俘的机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简称“俘管处”。其下共有6座战俘营,分别设于中、朝边界鸭绿江畔的碧潼、昌城、渭源等几个郡的城乡,但由于俘管处处部设在碧潼,所以习惯上,也有称作“碧潼战俘营”或“鸭绿江战俘营”的。

  碧潼战俘营以人道主义宽待联合国军广大被俘官兵,尊重俘虏人权,而名闻世界。在我志愿军近3年的俘虏收容工作中,世界舆论与各国人民均曾密切注视过碧潼的动向与信息,许多世界着名和平民主人士与民间团体,也曾接踵到达碧潼战俘营进行过参观访问,战俘们极口赞扬志愿军及所发出的和平呼声,在当时不仅引起各国人民广泛关注,而且还对举世瞩目的板门店交战双方谈判斗争产生直接影响,常使美方代表处于被动地位。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